什么是胆汁性肝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是因胆道梗阻、胆汁淤积引发的肝脏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病因不明,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有关,免疫系统攻击肝内小胆管致胆汁淤积;继发性多由肝外胆管梗阻等胆道疾病引起。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发展会出现黄疸等,晚期有腹水等并发症。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如查血清指标、自身抗体)、影像学检查(超声、MRCP等)及肝穿刺活检。治疗包括药物(原发性用熊去氧胆酸等,继发性先解除梗阻)、手术(解除梗阻或肝移植)及其他辅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需考虑其特点。预防上,原发性暂无有效措施,继发性可通过治疗胆道疾病预防。预后与病情、治疗及时性有关,早期治疗可延缓进展,晚期出现并发症预后差。
一、胆汁性肝硬化的定义
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因胆道梗阻、胆汁淤积而引起的肝脏疾病,可分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内小胆管,导致胆管炎症、破坏和胆汁淤积,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则多由肝外胆管长期梗阻、先天性胆管扩张等胆道系统疾病引起,胆汁无法正常排出,长期淤积在肝脏内,对肝细胞造成损害,逐渐形成肝硬化。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方面,部分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易感性。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接触等可能触发免疫系统异常。在自身免疫机制下,机体产生针对胆管上皮细胞的自身抗体,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胆管结构和功能。
2.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常见病因包括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胆管癌、胰腺癌等导致的肝外胆管梗阻,以及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等。长期的胆汁淤积会使肝细胞内胆汁成分浓度升高,这些成分具有细胞毒性,会损伤肝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导致肝细胞坏死、凋亡。同时,胆汁淤积还会激活肝星状细胞,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导致肝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三、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瘙痒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还可能伴有右上腹隐痛、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肝硬化的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表现为腹部膨隆、呕血、黑便、意识障碍等。
2.体征:体格检查可发现皮肤有抓痕(因瘙痒所致)、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黄色瘤,多位于眼睑内眦、手掌、颈部等部位,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胆固醇在皮肤沉积形成。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发现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这是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还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AMA),尤其是AMA-M2亚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可轻度升高,白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等。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判断有无胆管扩张、结石等病变。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清晰显示胆管的走行和形态,有助于发现肝内外胆管的梗阻部位和原因。CT检查对于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评估肝脏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一定帮助。
3.肝穿刺活检:通过细针穿刺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肝脏病变的类型和程度,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病理表现为肝内小胆管慢性非化脓性炎症、破坏,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等。
五、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熊去氧胆酸是治疗的一线药物,可改善胆汁淤积,延缓疾病进展。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可用于病情较重或对熊去氧胆酸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对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首先要解除胆道梗阻,可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抗生素控制胆道感染等。
2.手术治疗:对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由肝外胆管梗阻引起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如胆管切开取石术、胆管重建术等,以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胆汁引流。对于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3.其他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于有腹水的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适当使用利尿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胆汁性肝硬化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手术治疗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定期带孩子复查。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胆汁性肝硬化时,要综合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损害的药物。手术治疗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3.孕妇:孕妇患胆汁性肝硬化会对自身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孕期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胎儿的发育情况。药物治疗要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终止妊娠。分娩方式要根据孕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七、预防和预后
1.预防: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由于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饮酒等,有助于维持肝脏的健康。对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积极治疗胆道系统疾病,如及时治疗胆管结石、先天性胆管扩张等,可预防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
2.预后:胆汁性肝硬化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如果能在早期接受规范治疗,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较好的控制。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若能及时解除胆道梗阻,肝功能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晚期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预后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