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怎么回事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的代谢性疾病,其尿酸生成与排泄失衡,常见病因包括生成过多(如遗传、高嘌呤食物摄入)和排泄减少(如肾脏疾病、药物影响)。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肾脏病变等。诊断依靠血尿酸检测等,治疗与管理包括非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多饮水、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如男女性、不同年龄、有基础病史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即高尿酸血症是代谢性疾病,涉及尿酸生成排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管理及不同人群特点等多方面情况,需综合评估与针对性处理。
一、高尿酸血症的定义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尿酸的生成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导致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男性一般>420μmol/L,女性一般>360μmol/L)时,就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二、尿酸的生成与排泄机制
生成方面: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体内的嘌呤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嘌呤主要由体内细胞代谢产生,外源性嘌呤则来自于食物中嘌呤的摄入。体内的嘌呤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最终生成尿酸。
排泄方面: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少部分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肾脏在尿酸排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
三、高尿酸血症的常见病因
尿酸生成过多
内源性嘌呤合成增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参与嘌呤合成的酶活性异常增高,从而使内源性嘌呤合成增多,例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症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
食物因素: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会使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超出身体的代谢能力,进而引起血尿酸升高。例如,长期频繁食用海鲜的人群,其血尿酸水平升高的风险相对较高。
尿酸排泄减少
肾脏疾病:一些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肾脏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减少或重吸收增加,从而使尿酸在体内潴留,血尿酸水平升高。例如,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功能受损,尿酸排泄障碍的情况会逐渐加重。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如噻嗪类利尿剂、阿司匹林等。噻嗪类利尿剂会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使尿酸在体内蓄积;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也会抑制尿酸的排泄,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血尿酸升高。
四、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期:大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在初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血尿酸持续或波动性升高。此阶段容易被忽视,但血尿酸长期升高会对身体各器官逐渐产生损害。
急性关节炎期:部分患者会出现急性关节炎发作,多在夜间突然发病,受累关节迅速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表现,最常见的受累关节是第一跖趾关节,其次是足背、踝、膝等关节。例如,患者可能在夜间睡眠中被第一跖趾关节的剧烈疼痛惊醒,关节局部红肿明显,无法触碰。
痛风石形成与慢性关节炎期:如果高尿酸血症长期得不到控制,尿酸盐结晶会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可发生在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外观为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慢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
肾脏病变: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引起肾脏病变,包括尿酸盐性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尿酸盐性肾病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损害,早期可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等,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尿酸性尿路结石可引起肾绞痛、血尿等症状,结石长期存在还可能导致尿路感染、肾脏积水等并发症。
五、高尿酸血症的诊断
血尿酸检测:血尿酸检测是诊断高尿酸血症的主要依据,一般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检测血清中的尿酸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血尿酸水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运动、药物等,所以一次血尿酸升高不能确诊,需要非同日再次检测。
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对于出现关节症状的患者,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同时,可进行关节超声、双能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关节内的尿酸盐结晶,辅助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对于怀疑有肾脏病变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检查,以评估肾脏的功能和结构情况。
六、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与管理
非药物治疗
饮食控制:低嘌呤饮食是关键,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上述的动物内脏、海鲜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保持合适的体重,因为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例如,建议患者多吃黄瓜、西红柿、燕麦等低嘌呤且富含营养的食物。
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酸的排泄,建议饮用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因为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导致血尿酸升高。
规律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身体代谢能力,如进行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乳酸生成增加,抑制尿酸的排泄,反而诱发痛风发作。
药物治疗:当非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时,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等)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肾功能等情况由医生决定。
七、不同人群高尿酸血症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男性与女性:一般来说,男性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血尿酸水平相对较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逐渐接近男性。在治疗和管理方面,女性需要特别注意绝经后的激素变化对血尿酸的影响,在用药等方面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不同年龄人群
儿童:儿童高尿酸血症相对较少见,但也可由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起。儿童期高尿酸血症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以儿童舒适度为标准,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同时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高尿酸血症可能会对儿童的肾脏等器官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高尿酸血症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谨慎,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要充分评估肾脏功能等情况,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已有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肾脏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药物;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影响,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