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频率低于正常范围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如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类型。其临床表现有轻度时无症状或有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晕厥等,危害包括影响心脏功能及全身器官功能。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原则包括针对病因治疗(治疗基础疾病、停用相关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治疗、起搏器治疗),需综合多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预后。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定义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低于正常范围的心律失常。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为60100次/分钟,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或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导致心脏跳动频率明显减慢时,就属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缓
1.年龄因素影响:在儿童中,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儿,窦性心动过缓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部分健康新生儿的窦性心率可低于60次/分钟,但一般不低于40次/分钟,这与婴儿的迷走神经张力相对较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到儿童期,窦性心动过缓若持续存在且伴有相关症状,需进一步评估。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的人群,如优秀运动员,其窦性心率可能会低于正常范围,这是因为长期锻炼使心脏功能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窦性心动过缓,但一般多在50次/分钟以上,且无明显不适症状。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可能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也可能间接影响心率,但通常不是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直接原因,不过会对心脏整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增加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3.病史影响: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的患者,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因为甲状腺素能影响心肌的代谢和电活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另外,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尤其是病变累及窦房结相关区域时,可能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由于心肌梗死导致窦房结供血不足或窦房结周围组织受损等原因引起。
(二)房室传导阻滞
1.年龄因素影响: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房室传导阻滞相对较为常见。例如,一些先天性心脏畸形可能导致房室传导系统发育异常或受到影响,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新生儿或婴儿期的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密切监测,因为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进而影响生长发育等。
2.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对房室传导阻滞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间接影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病情。例如,长期过度劳累会使心脏负荷增加,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相关症状加重。而规律的生活方式,如合理作息、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维持心脏的良好状态,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病情稳定有一定帮助。
3.病史影响: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风湿热活动时可能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引发房室传导阻滞。因为风湿性炎症可侵犯心脏的瓣膜及传导系统,导致传导组织受损。另外,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的病变可能波及房室传导系统,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及相关特点
(一)窦性心律失常相关分类
1.窦性心动过缓:除了心率低于60次/分钟外,还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等长期运动训练人群,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颅内高压、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疾病状态。
2.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发放冲动。其原因可能与窦房结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有关。在儿童中,先天性窦房结发育不良可导致窦性停搏。
3.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冲动传导至心房时发生延缓或阻滞。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窦房传导阻滞,病因与窦性心动过缓类似,也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心病等情况。
(二)房室传导阻滞相关分类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0.20秒),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可见于正常人服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后,也可见于病理性情况,如心肌炎、心肌病等。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和二度Ⅱ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更容易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病因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损伤等。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完全分离,P波与QRS波群毫无关系,心房率快于心室率。病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梗死、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在儿童中,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母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母亲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可能导致胎儿房室传导系统受损。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轻度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当心率明显减慢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黑矇、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晕厥、阿斯综合征等。例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由于心室率过慢,心输出量明显减少,可出现上述严重症状。在儿童中,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生长迟缓等,因为心脏泵血不足会影响全身各器官的供血,包括对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组织器官。
2.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心率减慢,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率可能在正常范围,但PR间期延长;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听到心律不齐,有脱漏搏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听到大炮音(响亮的第一心音),且心率缓慢而规则。
(二)危害
1.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长期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因为心脏长期处于低输出量状态,心肌会发生重构,逐渐出现心脏扩大,进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例如,慢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推移,很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相关表现,如呼吸困难、水肿等。
2.对全身器官的影响:由于心脏泵血减少,全身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会影响其正常功能。脑供血不足可导致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肾供血不足可引起肾功能损害,出现少尿、蛋白尿等;胃肠道供血不足可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在儿童中,长期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会严重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因为身体各器官的正常生长发育都依赖于充足的血液供应,心脏泵血不足会使儿童的生长速度减慢,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四、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是诊断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常规心电图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并能观察到PR间期、RR间期等的变化情况。例如,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可直接显示心率低于60次/分钟;对于房室传导阻滞,可明确阻滞的程度是一度、二度还是三度。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对于一些症状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明确心律失常的发作规律和严重程度。例如,患者偶尔出现黑矇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未捕捉到异常,通过动态心电图可能发现是短时间的窦性停搏导致。
(二)其他检查
1.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如高度怀疑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系统病变的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电生理检查可以精确评估窦房结的功能、房室传导系统的传导特性等。例如,可通过心房调搏等方法来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窦房传导时间等指标,以明确窦房结功能是否正常;通过希氏束电图等检查来详细了解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心肌酶谱检查等。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素水平降低可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心肌酶谱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情况,因为心肌梗死时心肌酶谱会升高,且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在儿童中,还可能需要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基因检测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
五、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如果缓慢性心律失常是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需要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后,部分患者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会得到改善。例如,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随着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心率可能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如果是由冠心病导致的房室传导阻滞,需要积极治疗冠心病,如通过改善心肌供血、处理冠状动脉狭窄等措施来缓解病情,部分患者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有所改善。
2.停用相关药物:如果缓慢性心律失常是由服用某些药物引起,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应根据情况停用或调整药物剂量。例如,因服用β受体阻滞剂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如果病情允许,可考虑逐渐减少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或停用药物,但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因为突然停用可能会导致病情反跳等不良后果。
(二)对症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有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例如,阿托品可用于治疗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等;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但异丙肾上腺素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它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不过,药物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
2.起搏器治疗: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明显症状(如晕厥、黑矇等)、窦性停搏伴有反复晕厥发作等情况,起搏器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起搏器可以通过发放电脉冲来刺激心脏,维持正常的心率和心律。在儿童中,安装起搏器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型号和类型的起搏器,并在术后密切随访,监测起搏器的功能和儿童的生长情况等。
总之,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心脏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多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