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与房颤的区别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在定义与心电图表现、症状表现、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房扑无正常P波,代之以规律锯齿状F波,频率250-350次/分钟,大多固定比例下传心室,症状与心室率及基础病有关,治疗急性发作时快心室率可用药或电复律,反复发作可考虑介入治疗;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f波,频率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症状差异大,长期可致血栓栓塞,治疗包括转复心律、控制心室率、抗凝等,抗凝依CHA?DS?-VASc评分决定,老年患者用药需注意相关风险。
一、定义与心电图表现差异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为无正常P波,代之以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频率通常在250350次/分钟,大多以固定比例(如2:1或4:1)下传心室,心室率相对规则。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多与心脏电生理异常有关。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房颤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也可发生于正常人,情绪激动、手术、运动或大量饮酒等可诱发。
二、症状表现差异
心房扑动:患者症状轻重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及基础心脏病变情况。心室率不快时,可无明显症状;心室率较快时,可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老年患者若本身心功能储备较差,房扑时可能较快的心室率会明显影响心功能,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
心房颤动:症状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心室率过快时可导致心排出量明显减少,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如脑灌注不足可出现黑矇、晕厥等。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房颤可能因内分泌等因素影响而更易出现症状波动。长期慢性房颤患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这在有基础脑血管病病史或高龄患者中风险更高。
三、治疗原则差异
心房扑动:急性发作时,若心室率快,可采用药物如维拉帕米、地高辛等控制心室率,也可尝试直流电复律等方法转复心律。对于反复发作的房扑,可根据情况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基础心脏病的治疗,如对冠心病患者需改善心肌缺血等。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治疗包括转复心律、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等。转复心律可选用胺碘酮等药物,也可进行电复律;控制心室率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等;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及栓塞事件的重要措施,根据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抗凝方案,如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或≥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老年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出血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