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确定是不是心绞痛
判断是否为心绞痛可从五方面入手:一是了解典型症状,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等,持续35分钟,由体力劳动等诱发,停止活动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二是考虑发作相关情况,关注发作频率、时间变化判断病情稳定性;三是结合个人病史和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史会影响发病可能性;四是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等;五是注意特殊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需综合考量。
一、了解心绞痛的典型症状
1.疼痛部位:典型的心绞痛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部分患者疼痛部位可不典型,可能出现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牙齿等部位。
2.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而非针刺样或刀割样锐痛。
3.疼痛程度: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胸闷不适,重者可伴有濒死感。
4.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过长,如超过30分钟,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5.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等。疼痛通常在诱因发生的当时出现,而非之后。
6.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诱发活动后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5分钟内缓解。
二、考虑发作的相关情况
1.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发作频率可能会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进展而有所不同。如果发作频率突然增加、发作时间延长或疼痛程度加重,提示病情可能不稳定。
2.发作时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间不规律,可在休息时发作;稳定型心绞痛多在劳力或情绪激动时发作。
三、结合个人病史和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男性在40岁以后、女性在绝经后,患心绞痛的风险逐渐增加。
2.心血管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性心血管疾病史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心绞痛的可能性更高。
3.其他疾病史:既往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绞痛症状。
四、进行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部分患者在不发作时心电图可能正常。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连续记录2472小时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2.心脏负荷试验:包括运动平板试验、踏车试验等,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以判断是否存在冠心病。但该试验有一定的禁忌证,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和范围。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一般在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病情需要时才考虑进行。
4.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肌有无运动异常,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脏疾病。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疼痛感觉减退,心绞痛症状往往不典型,甚至可能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更加重视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
3.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心绞痛的风险相对较低。绝经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逐渐增加。而且女性心绞痛的症状可能不如男性典型,容易被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