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最常见心律失常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前者因梗死累及窦房结动脉供血区等致窦房结功能受影响,后者因梗死累及房室结周围组织等致房室传导受阻,且二者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而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致心输出量减少、影响重要脏器灌注,严重时危及生命,不同年龄及有基础病史患者预后受不同影响。
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最常见心律失常的类型及相关机制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中以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较为常见。
(一)窦性心动过缓
1.机制: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域累及窦房结动脉供血区域,导致窦房结功能受到影响,使窦性心律的频率减慢。窦房结主要由右冠状动脉的窦房结动脉供血,当下壁心肌梗死时,右冠状动脉易发生病变,进而影响窦房结的正常电活动,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2.年龄因素影响:对于老年患者,本身窦房结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当下壁心肌梗死发生时,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因为其窦房结的储备功能相对较差。而年轻患者窦房结功能相对较好,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也需要密切关注其对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心脏的基础状态,在发生下壁心肌梗死时,会增加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风险。例如,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内皮功能受损,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进而影响窦房结的血供;过量饮酒可能会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等发生改变。
4.病史因素:有冠心病病史、窦房结病变病史等患者,发生下壁心肌梗死时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类患者的心脏基础已经存在一定问题,下壁心肌梗死进一步加重了心脏的损伤,影响窦房结的功能。
(二)房室传导阻滞
1.机制: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域可能累及房室结周围的组织,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右冠状动脉闭塞常引起房室结缺血,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主要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当下壁心肌梗死导致右冠状动脉血流受阻时,房室结缺血,影响其正常的传导功能,可出现一度、二度甚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房室结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退行性变,下壁心肌梗死时更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而年轻患者房室结功能相对正常,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需要根据阻滞的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年轻患者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心肌梗死范围较广,病情较为严重。
3.生活方式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导致的肥胖、高血脂等情况,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在发生下壁心肌梗死时更容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因为高脂饮食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影响心肌的血供,包括房室结的血供,从而影响房室传导功能。
4.病史因素: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下壁心肌梗死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更高。例如,既往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史的患者,当下壁心肌梗死发生时,房室结进一步受损,更容易发展为更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
二、心律失常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可导致心脏的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进一步影响重要脏器的灌注。例如,脑灌注不足可引起头晕、黑矇甚至晕厥;肾灌注不足可导致尿量减少等。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还可能引发阿斯综合征等危急情况,危及患者生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预后影响有所不同。老年患者本身心功能储备较差,缓慢性心律失常对其心输出量的影响更为显著,预后相对更差;年轻患者心功能储备相对较好,在及时处理缓慢性心律失常后,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要密切观察后续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心律失常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基础疾病对心脏的损害,影响预后,需要综合评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