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心绞痛
心绞痛的区分方法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区分方法包括:从症状特点区分,涵盖疼痛部位(典型在胸骨后或心前区,部分人群不典型)、性质(多为压榨性等,神经官能症多为刺痛等)、持续时间(一般35分钟)、缓解因素(停止活动或含服硝酸甘油多几分钟内缓解);从诱发因素区分,有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食等;从发作频率区分,分为稳定型(发作频率相对固定)和不稳定型(发作频率增加等);从相关检查区分,有心电图(发作时有缺血性改变)、心脏超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冠状动脉造影(诊断“金标准”,有创检查)。特殊人群方面,提醒老年人、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者、有基础疾病患者及儿童青少年等关注相关注意要点。
一、从症状特点区分
1.疼痛部位:典型心绞痛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但部分患者疼痛部位可不典型,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疼痛部位更不明显。比如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这是因为其痛觉神经敏感性下降。女性患者有时疼痛部位也较为弥散。
2.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而神经官能症等引起的胸部不适多为刺痛、跳痛或隐痛。有焦虑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将这种刺痛感误认为是心绞痛。
3.疼痛持续时间:心绞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如果疼痛持续数秒或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则不太可能是心绞痛。有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年轻人,可能会因心脏神经调节紊乱出现长时间的胸部隐痛。
4.缓解因素:心绞痛发作时,停止活动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一般在几分钟内缓解。如果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或需较长时间才能缓解,可能不是典型心绞痛。但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血管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可能会降低。
二、从诱发因素区分
1.体力活动:劳力型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运动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活动诱发,休息后可缓解。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如果在剧烈运动后出现符合心绞痛症状的表现,要警惕。但老年人可能因活动量本身较小,诱发因素不明显。
2.情绪激动:情绪波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也可诱发心绞痛。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生活状态的人群,发生此类情况较多。女性在经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情绪波动大,更易因情绪因素诱发类似症状。
3.饮食:饱餐、饮酒等也可能诱发心绞痛。有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要格外注意。
三、从发作频率区分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相对固定,发作诱因、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在一段时间内大致相同。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会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甚至在休息时也可发作。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患者,病情易进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四、从相关检查区分
1.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发作过后可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在不发作时心电图可能正常,尤其是年轻患者或病情较轻者。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2.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有无心肌肥厚、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的患者,心脏超声能发现相关结构异常。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部位。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进行此项检查需要谨慎评估风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减弱,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家属要密切关注其日常表现。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情绪波动大,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的人群,应尽快改善生活习惯,降低心绞痛发生风险。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病情,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儿童和青少年一般较少发生心绞痛,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出现胸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