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以及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药物分类包括Ⅰ类钠通道阻滞剂(含Ⅰa、Ⅰb、Ⅰc类,分别以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等为代表)、Ⅱ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如胺碘酮等)、Ⅳ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各有其作用机制、适用情况。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并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精确计算剂量,避免用安全性不明确药物;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选相对安全药物并监测胎儿;肝肾功能不全者要调整药物剂量;合并其他疾病者如心衰、慢阻肺患者选药时要避开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1.Ⅰ类钠通道阻滞剂
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代表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奎尼丁可用于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与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治疗。普鲁卡因胺的适应证与奎尼丁相似,但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较房性心律失常为佳。
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减慢传导,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常用药物有利多卡因、美西律等。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尤其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美西律主要用于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
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显著减慢传导,对动作电位时程影响较小。代表药物有普罗帕酮等,适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2.Ⅱ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通过阻断β受体,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这类药物可用于多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尤其适用于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的心律失常。
3.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主要通过阻滞钾通道,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代表药物有胺碘酮、索他洛尔等。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索他洛尔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疗效。
4.Ⅳ类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阻滞钙通道,降低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的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地尔硫?等。维拉帕米主要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可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控制心室率。地尔硫?的适应证与维拉帕米相似。
二、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胺碘酮与华法林合用时,可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
2.儿童:儿童的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用药需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刺激迷走神经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必须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精确计算药物剂量。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明确,如奎尼丁,应避免在低龄儿童中使用。
3.孕妇:孕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用药前需充分权衡利弊。在妊娠早期,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病情需要,可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美托洛尔。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4.肝肾功能不全者:肝肾功能不全可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对于肝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或减少药物剂量;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应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药物剂量。例如,利多卡因主要经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谨慎;普鲁卡因胺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应减少剂量。
5.合并其他疾病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避免使用负性肌力作用较强的药物,如普罗帕酮。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免加重气道痉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