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肌炎的检查项目包括哪些
小儿心肌炎的检查包括多方面,实验室检查有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Tn、CKMB、LDH等)、病毒学检查(病毒分离、血清病毒抗体检测)、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检测;心电图检查可见STT改变、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观察心脏大小和形态、心肌运动、心室功能及心包情况;胸部X线可观察心脏大小和肺淤血情况;心脏磁共振成像对心肌炎症、水肿、坏死等病变诊断价值高。同时温馨提示,因小儿年龄小,检查前家长要做好安抚引导,新生儿和小婴儿检查需更轻柔耐心,有药物过敏史要提前告知医生,检查结果要结合症状、病史综合判断确保诊断准确。
一、实验室检查
1.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和坏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的标志物,在心肌损伤后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10-14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在发病后3-8小时升高,9-30小时达到高峰,48-72小时恢复正常。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损伤范围和预后相关。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在心肌炎时也可升高,一般在发病后8-18小时开始上升,24-72小时达高峰,6-10天恢复正常。
2.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血清病毒抗体检测等。病毒分离是诊断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但操作复杂、阳性率低。血清病毒抗体检测常用的方法是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3-4周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作为近期病毒感染的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可在体内长期存在,其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增高或降低,部分患儿可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4.血沉:可增快,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
5.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感染等情况下可升高,心肌炎时CRP可轻度至中度升高。
二、心电图检查
1.ST-T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反映心肌损伤。
2.心律失常: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房性、室性早搏等)、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传导阻滞(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对病情的判断和预后有不同的意义。例如,严重的传导阻滞可能提示心肌病变较重,预后较差。
3.QT间期延长:可反映心肌复极异常,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三、超声心动图检查
1.心脏大小和形态:可观察到心脏是否增大,各心腔的大小比例是否正常。心肌炎时可出现全心增大或部分心腔增大。
2.心肌运动:评估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观察心肌运动是否减弱、不协调。节段性心肌运动减弱可能提示局部心肌病变,而弥漫性心肌运动减弱则提示广泛的心肌损伤。
3.心室功能: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评估心室的收缩功能。心肌炎时LVEF和FS可降低。还可评估心室的舒张功能,如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比值等。
4.心包情况:观察有无心包积液,少量心包积液在心肌炎中较为常见。
四、胸部X线检查
可观察心脏大小和形态,了解有无肺淤血等情况。轻度心肌炎时心脏大小可正常,中重度心肌炎可出现心脏增大,表现为心影增大、心缘各弓的正常轮廓消失等。肺淤血时可见肺纹理增粗、模糊等表现。
五、心脏磁共振成像(MRI)
心脏MRI可以清晰显示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对心肌炎症、水肿、坏死等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可以检测心肌组织的信号改变,如T2加权像上心肌信号增高提示心肌水肿,延迟强化扫描可显示心肌坏死和纤维化区域。
温馨提示:对于小儿心肌炎的检查,由于小儿年龄小,可能无法很好地配合检查,家长需要在检查前做好安抚和引导工作。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耐心,避免因检查操作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如果小儿有药物过敏史,在进行相关检查(如需要注射造影剂的检查)前一定要告知医生。同时,检查结果需要结合患儿的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