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分类
心房颤动可从发作特点和自主转归、病因、心室率三个维度分类。按发作特点和自主转归分为阵发性(发作7天内自行终止,常见于多种人群,与诱因或原发病相关)、长期持续性(持续超1年,患者有转复愿望,多见于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并发症风险高)、永久性(放弃恢复或维持窦性心律,患者多有转复失败或不适合转复因素,需长期控制心室率和抗凝)、首诊(首次诊断,需评估基础疾病等制定方案,不同年龄段病因有别);按病因分为瓣膜性(由心脏瓣膜病引起,治疗需处理瓣膜病变)、非瓣膜性(无心脏瓣膜病,病因多样,受年龄和生活方式影响);按心室率分为快速(心室率超100次/分钟,影响生活和心脏功能,需控制)、缓慢(心室率低于60次/分钟,多见于特定老年患者,可能需评估安装起搏器)。
一、按发作特点和自主转归分类
1.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短,通常在7天内能够自行终止,多数患者发作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这类房颤常见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患者,但也可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中。年龄较轻、生活方式健康且无基础心脏病的患者,阵发性房颤可能与饮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去除诱因后发作可能减少。而有心脏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病的患者,发作可能更频繁,且与原发病的病情活动相关。
2.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1年,患者有转复愿望。长期持续性房颤往往提示心脏结构和电生理重构较为严重。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长期持续性房颤。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往往受到较大影响,活动耐力下降,且发生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3.永久性心房颤动: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或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房颤类型。患者通常已经经历了多次转复失败或存在不适合转复的因素,如严重的心脏结构改变、高龄等。永久性房颤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心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较差且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维持心室率稳定、预防血栓形成是治疗的主要目标。
4.首诊心房颤动:首次被诊断为房颤,不论其发作形式、持续时间、有无症状等。首诊房颤可能是阵发性的,也可能表现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对于首次诊断的患者,需要详细评估其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年轻患者首诊房颤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有关,而老年患者可能与心脏退行性改变、冠心病等因素相关。
二、按病因分类
1.瓣膜性心房颤动:主要由心脏瓣膜病引起,如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等。瓣膜病变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心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进而引发房颤。此类房颤在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的退行性变也可能导致瓣膜性房颤的发生。治疗上除了控制房颤症状外,还需要针对瓣膜病变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手术换瓣等。
2.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指无心脏瓣膜病的房颤,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导致左心室肥厚、心房重构,容易引发房颤。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梗死可导致心脏电生理紊乱,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年龄、生活方式对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老年人、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三、按心室率分类
1.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心室率通常超过100次/分钟。快速心室率可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脏功能。在年轻人中,快速心室率房颤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有关,而老年患者可能与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有关。对于快速心室率房颤,需要及时控制心室率,以缓解症状,减少心脏负担。
2.缓慢心室率心房颤动:心室率低于60次/分钟。多见于老年患者,尤其是有窦房结功能减退或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的人群。缓慢心室率房颤可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头晕、乏力、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评估是否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