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皮肤病变的种类
糖尿病会引发多种皮肤病变,包括:一是皮肤感染,有细菌感染(如疖、痈、蜂窝织炎等)和真菌感染(如皮肤癣菌病、念珠菌感染等);二是皮肤血管病变,如糖尿病性坏疽、紫癜、类脂质渐进性坏死;三是皮肤神经病变,有皮肤瘙痒症和感觉异常;四是皮肤硬化,如糖尿病性硬肿病。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要注意皮肤保湿,儿童患者避免搔抓,女性患者注意外阴清洁,有不良生活方式者戒烟限酒,有皮肤损伤史者保护皮肤,所有患者都需严格控糖、规范治疗并定期监测血糖和皮肤状况。
一、糖尿病性皮肤感染
1.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皮肤组织的含糖量也随之增加,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高血糖还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使其杀菌能力下降,因此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疖、痈、蜂窝织炎等。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表现为大片浸润性紫红斑,表面有多个脓头,疼痛剧烈。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边界不清,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年龄较大、血糖控制不佳、有皮肤损伤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细菌感染。
2.真菌感染:糖尿病患者皮肤的pH值改变,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引发真菌感染。常见的真菌感染有体癣、股癣、手足癣等皮肤癣菌病,以及念珠菌感染。皮肤癣菌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有脱屑、瘙痒等症状,边界清楚,常呈环状或多环状。念珠菌感染可发生在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等部位,表现为红斑、糜烂,表面有白色假膜,伴有瘙痒。女性患者还易发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
二、糖尿病性皮肤血管病变
1.糖尿病性坏疽: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病变,引起肢体远端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多发生于下肢,早期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或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皮肤破溃、溃疡,严重时可发展为坏疽。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吸烟史、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发生糖尿病性坏疽的风险较高。
2.糖尿病性紫癜:多见于小腿伸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边界清楚,一般无自觉症状,可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微血管病变、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有关。
3.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好发于小腿胫前,也可发生于上肢、躯干等部位。初起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暗红色丘疹,逐渐扩大形成边界清楚的斑块,中央凹陷,呈淡黄色,表面光滑,有毛细血管扩张。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
三、糖尿病性皮肤神经病变
1.皮肤瘙痒症: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可表现为全身性瘙痒,也可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外阴、肛门等。瘙痒程度不一,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干燥,更易发生皮肤瘙痒症。
2.感觉异常:患者可出现皮肤麻木、刺痛、烧灼感、蚁走感等感觉异常,多见于四肢末端,呈对称性分布。这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所致。
四、糖尿病性皮肤硬化
糖尿病性硬肿病多见于上背部、颈部及肩部,表现为皮肤增厚、变硬,表面光滑,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可伴有皮肤温度降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糖蛋白在真皮层沉积有关。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皮肤硬化。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的生理功能减退,皮肤干燥、弹性差,更易发生皮肤病变,平时应注意皮肤保湿,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用品。儿童糖尿病患者皮肤较为娇嫩,发生皮肤感染时应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扩散。女性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预防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应尽量戒烟限酒,以减少皮肤病变的发生风险。有皮肤损伤病史的患者要更加注意保护皮肤,避免皮肤再次受损。在治疗过程中,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严格控制血糖,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监测血糖和皮肤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