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如何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及注意事项包括:治疗方法有刺激迷走神经(如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诱导恶心等,但老年人等特定人群需谨慎)、药物治疗(常用腺苷、维拉帕米等,不同药物有不同禁忌)、电复律治疗(用于严重症状或药物治疗无效者,有一定风险)、导管消融治疗(用于频繁发作等情况,儿童手术难度和风险较高);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和药物相互作用,儿童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孕妇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有基础疾病患者要兼顾基础病治疗;此外,患者还应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避免刺激性物质、保持心情舒畅、适度锻炼和戒烟等,以减少发作频率促进恢复。
一、治疗方法
1.刺激迷走神经: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且发作时间较短的患者,可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比如颈动脉窦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约510秒,如无效再按摩左侧,不可两侧同时按摩,以防引起脑缺血;还可做Valsalva动作,即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诱导恶心,用压舌板等刺激咽部诱发恶心反射。不过,老年人、有颈动脉病变或脑血管病的患者在进行颈动脉窦按摩时需谨慎,以防意外发生。
2.药物治疗:当刺激迷走神经无效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洋地黄类等。其中,腺苷起效迅速,但可能会有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且持续时间较短;维拉帕米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禁用;普罗帕酮禁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洋地黄类药物适用于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但预激综合征伴房颤者禁用。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严格选择合适药物和剂量,1岁以内婴儿一般不首选维拉帕米。
3.电复律治疗:当患者出现严重心绞痛、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或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应立即进行电复律。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向心脏释放高能电脉冲,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但电复律也有一定风险,如局部皮肤灼伤、心律失常复发等。对于老年人、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电复律前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4.导管消融治疗:对于频繁发作、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方法。通过将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脏,找到引起心动过速的异常病灶,然后用射频电流等能量将其破坏。该方法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相对较少,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血管穿刺并发症、心脏穿孔等。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时,由于心脏结构尚未发育完全,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对较高,需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需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的治疗方式。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差,治疗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
2.儿童:儿童的心脏和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治疗需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应尽量先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在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
3.孕妇:孕妇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般首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无效,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药物。电复律在孕妇中也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需做好胎儿监测。
4.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对于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同时,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基础疾病。如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生活方式调整
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患者都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上,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戒烟。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助于减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促进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