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年龄、性别、不良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致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冠状动脉痉挛(由不良生活方式、药物使用、变异性心绞痛等诱发)、冠状动脉栓塞(各种栓子进入冠状动脉阻塞血管)以及其他罕见病因(如先天性畸形、冠状动脉炎);诱发因素有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酗酒、劳累、情绪激动等)、疾病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和其他因素(寒冷刺激、暴饮暴食);特殊人群需注意,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要定期体检,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且孕期要关注心脏情况,有基础疾病人群要遵医嘱服药控制病情,长期吸烟者和酗酒者应戒烟限酒并定期体检。
一、基本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病因。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男性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会逐渐增加。长期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脂、高糖、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动脉血管壁更容易受损,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当斑块破裂时,会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使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2.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可使血管突然收缩,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一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患有变异性心绞痛的患者,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风险较高。
3.冠状动脉栓塞:各种栓子(如血栓、脂肪栓、空气栓等)进入冠状动脉,可阻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长骨骨折时,骨髓内的脂肪滴可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脂肪栓;心脏手术、介入治疗等操作过程中,可能有空气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
4.其他罕见病因: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冠状动脉炎等也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但相对较为罕见。
二、诱发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吸烟会使血液中一氧化碳浓度升高,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同时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容易形成血栓。酗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过度劳累、长期熬夜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收缩,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2.疾病因素: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冠状动脉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血管损伤和粥样硬化。高血脂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增加,同时心脏负担也较重,更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其他因素: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尤其在冬春季节,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暴饮暴食后,胃肠道需要大量血液来消化食物,导致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同时血脂短时间内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一旦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绝经后风险逐渐增加。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孕期女性身体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应密切关注心脏情况,定期产检。
3.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控制病情。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等。
4.长期吸烟者和酗酒者:应尽快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逐渐增加运动量,改善心肺功能。定期进行体检,关注心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