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早期症状
慢性心衰会引发呼吸困难、乏力疲倦、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力活动时因心脏功能受损致肺部淤血加重而气促,与生活方式相关)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睡眠中因迷走神经兴奋、回心血量增加等致突然惊醒气促,与年龄、性别、基础病史相关);乏力疲倦是因心脏泵血不足致组织缺氧,与年龄层、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相关;水肿有下肢对称性水肿(与年龄、妊娠期、基础病史、生活方式相关)及严重时的腹水、胸水等;尿量减少是因心输出量减少致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与年龄、基础病史、用药情况、基础肾脏病史相关。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
表现及原理:这是慢性心衰早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体力活动时,心脏需要增加输出量来满足身体的代谢需求,但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受损,不能有效地增加心输出量,导致肺部淤血加重,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例如,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上下楼梯等轻度体力活动后就出现气促,休息后可逐渐缓解。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可能在玩耍时出现呼吸急促,成年人可能在日常家务劳动时出现;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这种劳力性呼吸困难可能更早出现且症状更明显。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如果患者本身有久坐、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那么在进行体力活动时更容易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因为缺乏运动导致心肺功能相对较弱,一旦进行体力活动就会加重心脏负担。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表现及原理:患者在夜间睡眠中突然因呼吸困难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急促。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且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也可能增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几率;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心脏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更容易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二、乏力、疲倦
1.发生机制: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骨骼肌等组织缺氧,从而引起乏力、疲倦感。对于不同年龄层,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原本能进行的游戏活动现在很快就会感到疲劳;成年人则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原本能轻松完成的工作现在容易感到疲惫。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缺乏营养的人群,本身身体机能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在心衰早期更容易出现乏力、疲倦的症状;有贫血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再合并心衰,会加重乏力、疲倦的程度。
2.与病史的关系:如果患者有长期的心血管疾病病史,如心肌病、冠心病等,心脏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那么在心衰早期就更容易出现乏力、疲倦的症状,因为心脏长期处于受损状态,泵血功能逐渐下降,无法满足身体的正常需求。
三、水肿
1.表现及原理
下肢水肿:多表现为双侧下肢对称性水肿,尤其是在下午或傍晚时明显,早晨起床时可能减轻。这是因为重力作用,心衰时静脉回流受阻,体液淤积在下肢组织间隙。对于老年人,由于下肢静脉瓣功能可能减退,加上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下肢水肿;妊娠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出现下肢水肿;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本身存在水钠代谢紊乱,在心衰时更容易加重水肿的程度。
其他部位水肿:严重时可能出现腹水、胸水等。腹水会导致腹部膨隆,胸水会引起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
2.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下肢静脉回流本来就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心衰时静脉回流进一步受阻,更容易出现下肢水肿;高盐饮食的人群,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加重水肿的程度,因为高盐饮食会使身体保留更多的水分,增加心脏的负担,进而加重水肿情况。
四、尿量减少
1.发生机制:慢性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尿量减少。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尿量减少可能表现为尿布使用频率降低等;成年人则表现为排尿次数减少、尿量比平时明显减少。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肾脏已经可能受到一定损害,在心衰时,肾脏灌注进一步减少,尿量减少的情况可能更明显;长期服用某些影响肾功能药物的人群,本身肾功能有一定基础问题,在心衰时尿量减少的情况会更加突出。
2.与病史的关系:如果患者有慢性肾脏疾病病史,那么在心衰时,肾脏的代偿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因为原本肾脏功能就存在一定问题,在心衰导致灌注不足时,无法有效地调节尿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