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什么意思
继发性高血压指由某些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病因明确,治疗病因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常见病因包括肾脏、内分泌、心血管、颅脑疾病及药物因素等。诊断依靠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和降压治疗相结合。特殊人群如儿童和青少年、孕妇、老年人及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在诊断、治疗和日常护理上各有注意事项。
一、继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5%10%。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不同,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当病因得到有效治疗或控制后,血压有可能显著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二、常见病因及影响因素
1.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肾动脉狭窄等。肾脏疾病会导致水钠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从而引起血压升高。例如,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血液灌注减少,激活肾素分泌,导致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肾脏疾病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而老年人可能因肾动脉硬化导致肾动脉狭窄,进而引发高血压。
2.内分泌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会使体内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水钠潴留和钾排泄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和低钾血症。嗜铬细胞瘤可间断或持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血压急剧升高。女性在孕期可能因内分泌变化,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也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
3.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主动脉缩窄会导致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这类疾病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因此出现继发性高血压。
4.颅脑病变:脑肿瘤、脑外伤、脑干感染等。这些病变会影响颅内压力和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血压升高。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只要发生颅脑病变,都有可能引发继发性高血压。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避孕药、糖皮质激素、麻黄碱、甘草等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药物性继发性高血压。
三、诊断方法
1.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症状、家族史、用药史、既往疾病史等,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夜尿增多、乏力等低钾血症的表现,是否有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等嗜铬细胞瘤的症状。
2.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四肢血压、听诊颈部和腹部血管杂音、检查甲状腺等。如果发现四肢血压差异明显或血管杂音,可能提示存在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血生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等检查,有助于发现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病因。例如,检测血醛固酮和肾素水平,有助于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肾动脉造影、肾上腺CT或MRI等,可帮助发现肾脏、肾上腺等部位的病变。对于怀疑有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肾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
四、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肾动脉狭窄可通过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采用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瘤或药物治疗;药物性高血压则需要停用相关药物或调整用药方案。
2.降压治疗: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可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使用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调整药物剂量。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肾脏疾病较为常见。对于儿童患者,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控制盐摄入,鼓励适当运动,定期测量血压。
2.孕妇:孕期出现继发性高血压(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孕妇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和胎儿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紧张。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继发性高血压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选择降压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调整剂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老年人还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
4.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继发性高血压会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同时控制血压和其他慢性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