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和尿失禁有区别
遗尿是3岁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及部分成年人因疾病致夜间不自主排尿,与发育或疾病相关;尿失禁是尿液不自主流出的更广范畴疾病,分为多种类型。二者发病机制不同,儿童遗尿与生理发育等相关,成年人遗尿与神经系统病变等有关;尿失禁各类型有不同发病机制。人群差异上,儿童遗尿无绝对性别特异性,尿失禁不同类型有不同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诊断鉴别时,遗尿和尿失禁各有不同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方法。总之,遗尿与尿失禁在定义概念、发病机制、人群差异、诊断鉴别等方面存在区别与联系,需分别进行考量与判断。
一、定义与概念
遗尿:通常指3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现象,也可见于部分成年人因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夜间不自主排尿情况,多与发育尚未完善(儿童时期)或疾病因素(如神经系统病变、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相关。儿童遗尿可能是因为大脑对排尿的控制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相对不足等因素引起;成年人遗尿则往往有明确的原发病因,比如脑卒中后可能出现遗尿情况。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的现象,涵盖范围更广。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压力性尿失禁,多见于经产妇等,是由于腹部压力增高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等),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急迫性尿失禁,常与膀胱过度活动症等有关,表现为突然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而排尿;充溢性尿失禁,多因膀胱出口梗阻或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使膀胱过度充盈,尿液不自主溢出;混合性尿失禁则是同时存在多种尿失禁类型的特点。
二、发病机制差异
遗尿:儿童遗尿主要与生理发育相关,如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模式异常,正常情况下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尿液生成减少,但部分遗尿儿童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夜间尿量增多;另外,膀胱功能发育不完善,膀胱容量较小,对尿液的容纳能力有限,也容易在睡眠中发生遗尿。对于成年人遗尿,若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如脊髓损伤,会影响神经对排尿反射的调控,导致排尿失控;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像尿道狭窄等,也会干扰正常的排尿过程,引发遗尿。
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盆底肌肉松弛、尿道周围支持组织损伤等,使得尿道闭合压力降低,在腹压增加时不能有效关闭尿道,从而导致尿液流出;急迫性尿失禁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有关,各种原因导致膀胱逼尿肌异常兴奋,出现不自主收缩,引发强烈排尿感而无法控制;充溢性尿失禁是因为膀胱出口梗阻,如前列腺增生症,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膀胱过度充盈,当膀胱内压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就会不自主溢出;混合性尿失禁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盆底支持结构异常导致的压力性尿失禁因素,又有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等急迫性尿失禁因素。
三、人群差异及相关因素
儿童遗尿:男性儿童相对女性儿童可能在遗尿发生率上有一定差异,但无绝对性别特异性。儿童的生活方式方面,若睡前饮水过多、白天过度疲劳等,可能会增加遗尿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家族遗尿史的儿童,其发生遗尿的概率相对较高。在病史方面,若儿童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病史,如早产、难产等,也更容易出现遗尿情况。
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尤其是经产妇,因为妊娠、分娩等过程容易损伤盆底支持组织。急迫性尿失禁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其发生可能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有关,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膀胱逼尿肌功能紊乱。充溢性尿失禁在男性中多见于前列腺增生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升高,从而导致充溢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增加;女性也可能因膀胱颈梗阻等原因出现充溢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与年龄增长导致的盆底功能减退、膀胱逼尿肌功能下降等多种因素相关。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遗尿:诊断儿童遗尿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遗尿发生的频率、夜间尿量情况、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史等,还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泌尿系统发育情况等,必要时可能会进行尿常规、尿动力学等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结构异常等疾病导致的遗尿。对于成年人遗尿,除了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外,会重点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等,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病变或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通常会进行压力试验,观察在增加腹压时是否有尿液流出;尿垫试验可定量评估尿失禁的程度。急迫性尿失禁需要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逼尿肌的功能情况。充溢性尿失禁通过超声检查等观察膀胱残余尿量,若残余尿量增多则提示可能存在膀胱出口梗阻等情况。混合性尿失禁则需要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判断多种尿失禁类型的参与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