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分类有哪些
心律失常的分类、特殊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心律失常按发生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和异位心律,异位心律又分被动性和主动性)和冲动传导异常(含生理性、病理性及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按发作时心率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要定期体检、注意用药和避免诱因;儿童需明确病因、遵循儿科原则治疗;孕妇要谨慎治疗、注意休息和产检;运动员要评估心律失常性质并合理调整训练。
一、按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分类
1.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情况,一般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也可能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导致;窦性心律不齐通常与呼吸有关,多为生理性,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可能由窦房结病变、药物影响等引起。
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如逸搏与逸搏心律,是当窦房结冲动传导受阻或频率过慢时,潜在起搏点发出冲动产生的心律,常见于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情况。
主动性异位心律:包括期前收缩(早搏),有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早搏可发生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情绪激动、饮酒、咖啡等可诱发;心动过速,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可突然发作和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较为危险;扑动与颤动,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相对多见,房颤可导致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
2.冲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是由于激动传导过程中遇到处于不应期的心肌细胞而发生的传导异常,多为暂时现象。
病理性: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症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有心悸、头晕等症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较为严重,可导致黑矇、晕厥甚至猝死;室内传导阻滞又可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是由于存在异常的房室传导旁路,可导致心动过速发作。
二、按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如上述,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早搏,可引起心悸、胸闷等不适。
心动过速: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发作特点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扑动和颤动:心房扑动和颤动可导致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室率不规则,影响心脏功能;心室扑动和颤动是致命性心律失常,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等抢救措施。
2.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可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窦房结病变等引起。
房室传导阻滞:如上述,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心率显著减慢,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功能减退,可出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交替等表现。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心脏功能和身体机能下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患有心律失常的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较弱,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防止心律失常发作。
2.儿童:儿童心律失常的病因和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部分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对于儿童患者,要及时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在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发生一系列变化,心脏负担加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可能增加。孕妇发生心律失常时,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心脏功能和胎儿情况。
4.运动员:运动员由于长期高强度训练,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对于运动员出现的心律失常,要进行详细评估,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如果是生理性心律失常,可在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后继续运动;如果是病理性心律失常,应暂停训练,进行积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