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心绞痛的原因
引发心绞痛的原因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其他较少见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因血管内膜形成斑块致管腔狭窄使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引发,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冠状动脉痉挛是因冠状动脉暂时性收缩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其他较少见原因有心肌桥(心肌收缩压迫冠状动脉致血流受阻)、贫血(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致心肌供血不足)等,不同情况各有其影响因素。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血管内膜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大,会使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当心肌的供血供氧不能满足其需求时,就容易引发心绞痛。例如,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病理学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绞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有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进而引发心绞痛的风险也相应增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更容易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男性和女性在发病风险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发病率会逐渐接近男性。
2.影响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内皮细胞容易受损,脂质更容易沉积,从而促进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性别:如上述,绝经前女性受雌激素保护,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形成;缺乏运动则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血脂等代谢指标异常,增加患病风险。
病史: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持续升高会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损伤,加速粥样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二、冠状动脉痉挛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冠状动脉暂时性收缩,引起血管狭窄,进而使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目前认为,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例如,在一些没有明显粥样硬化病变的人群中,可能会由于各种诱因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发生心绞痛。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青年人群中如果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对于有血管内皮功能先天或后天失调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痉挛。
2.影响因素:
年龄: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但在一些有基础血管功能问题的人群中更易出现。
性别:目前没有明确的性别差异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率有显著不同,但在一些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引发痉挛的情况中,可能受个体差异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高度紧张、过度劳累、大量吸烟等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比如一些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缺乏休息的人群,发生痉挛的风险相对较高。
病史:本身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人群,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时,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心绞痛。
三、其他较少见原因
1.心肌桥:冠状动脉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内,当心肌收缩时,会压迫这段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引起心绞痛。心肌桥的发生与先天发育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存在,一般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时发现。对于有心肌桥的人群,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能诱发心肌收缩加强,从而加重对心肌桥处冠状动脉的压迫,引发心绞痛。
2.贫血: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为了满足心肌的氧需求,心脏需要加快做功,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此时心肌的供血相对不足,就可能引发心绞痛。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因贫血原因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儿童可能因缺铁性贫血等原因导致贫血进而引发心绞痛,成年人可能因慢性疾病等导致贫血。生活方式上如果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可能增加贫血发生风险,从而间接增加引发心绞痛的可能;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贫血相关的心绞痛情况。
3.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肥厚,可能导致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心室充盈减少,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该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可能无显著特定差异,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的生活方式如过度运动等可能诱发心绞痛发作,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密切关注心脏情况,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肥厚型心肌病更容易引发相关心血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