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是怎么回事
眼底出血并非独立眼病,是多种眼病和全身疾病共有特征,由眼部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和全身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引发,有视力改变、视野异常、眼底表现等临床表现,通过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促进出血吸收、必要时手术,不同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概述
眼底出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它是指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眼底部位,可导致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等问题,对视觉功能会产生严重影响。
二、常见病因
1.眼部疾病因素
视网膜静脉阻塞: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等是常见诱因。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内压力升高,容易发生破裂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而引起眼底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周细胞减少等,逐渐发展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出血。据统计,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出现眼底出血并发症。
视网膜血管炎:如中间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等眼部炎症性疾病可累及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炎症、破裂出血。不同类型的血管炎有其特定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例如中间葡萄膜炎引起的视网膜血管炎多隐匿起病,逐渐影响眼底血管。
2.全身疾病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眼底视网膜动脉发生硬化、痉挛等改变,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容易导致视网膜动脉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与眼底出血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血压控制不佳者发生眼底出血的可能性显著升高。
血液病:像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眼底出血倾向增加。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障碍,容易出现眼底等部位的出血。
三、临床表现
1.视力改变:患者可突然出现视力下降,出血程度不同,视力下降的程度也不一样。少量出血时,可能只是视力稍有模糊;大量出血时,视力可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
2.视野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视野缺损,比如看到的范围变小,有阴影遮挡等情况。例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导致的眼底出血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视野缺损。
3.眼底表现: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眼底视网膜上有出血病灶,出血可呈点状、片状、火焰状等不同形态。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初步观察眼底出血的部位、范围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或深层的病变,可能需要借助裂隙灯前置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进一步检查。
2.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有助于判断出血对视网膜组织的影响程度,比如是否累及黄斑区等重要部位。
眼部B超:对于一些玻璃体出血较严重,无法直接观察眼底的情况,可以通过B超了解眼内玻璃体及视网膜的大致情况,排查是否有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五、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果是由高血压引起,需要积极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则要严格控制血糖;对于眼部炎症性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需要进行抗炎等相应的眼部疾病治疗。
2.促进出血吸收:可使用一些药物促进眼底出血的吸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行为。
3.手术治疗:当眼底出血伴有严重的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但手术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对待眼底出血时,要更加关注全身疾病的综合管理,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眼底出血相关问题。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眼部病变恢复相对较慢,且全身疾病可能相互影响,加重眼底出血的病情。
2.儿童:儿童眼底出血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眼部异常或某些遗传性血液病等有关。儿童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不适当的检查和治疗操作,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密切观察儿童的眼部反应和全身情况。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眼底出血需要谨慎处理,因为一些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要综合评估眼底出血的严重程度以及妊娠的不同阶段等因素,在保障孕妇健康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可能需要多学科会诊来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