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充盈性尿失禁
充盈性尿失禁又称假性尿失禁,是因膀胱排尿出口梗阻或膀胱收缩无力致尿液大量潴留,膀胱内压超尿道阻力时尿液不自主溢出的病理状态。病因包括尿道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结石等)、神经源性膀胱(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症状有下腹胀满、排尿困难、尿失禁及可能的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尿动力学检查。治疗方法有导尿、解除梗阻、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需综合考虑身体状况、避免不良影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充盈性尿失禁的定义
充盈性尿失禁又称假性尿失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膀胱排尿出口梗阻或膀胱收缩无力,导致尿液在膀胱内大量潴留,当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溢出的一种病理状态。
二、病因
1.尿道梗阻:常见于男性前列腺增生症,增大的前列腺组织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排尿困难,进而引起膀胱内尿液潴留。此外,尿道结石、尿道狭窄、尿道肿瘤等也可导致尿道梗阻,引发充盈性尿失禁。
2.神经源性膀胱: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脑血管意外等,可损害支配膀胱的神经,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障碍或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尿液无法正常排出,引起膀胱充盈过度而出现尿失禁。
3.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先天性膀胱逼尿肌发育不良、长期下尿路梗阻导致的膀胱逼尿肌失代偿等,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无法将尿液完全排出,造成膀胱内尿液潴留,最终引发充盈性尿失禁。
三、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腹部胀满不适,有强烈的尿意但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困难,可出现尿线变细、射程变短、排尿时间延长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膀胱内尿液不断增多,当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会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溢出,表现为尿液点滴状或间歇性流出。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起病时间、病情发展过程、既往病史、用药史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排尿困难、尿潴留等情况。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下腹部有无膨隆,膀胱是否充盈,以及会阴部感觉、肛门括约肌张力等,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3.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了解有无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损害等情况。
4.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内尿液充盈情况、膀胱壁厚度、有无残余尿等;泌尿系统造影检查可明确尿道有无梗阻、狭窄等病变。
5.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充盈性尿失禁的重要方法,可评估膀胱逼尿肌功能、尿道阻力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
1.导尿:对于急性尿潴留患者,应立即进行导尿,以缓解膀胱压力,引流尿液。导尿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2.解除梗阻:对于尿道梗阻引起的充盈性尿失禁,应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等)或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尿道结石患者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经尿道取石等方法治疗。
3.药物治疗: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使用促进膀胱收缩的药物(如氯贝胆碱等)或抑制尿道括约肌痉挛的药物(如硝苯地平等),以改善排尿功能。
4.康复治疗:包括膀胱功能训练、盆底肌训练等,有助于增强膀胱逼尿肌功能和尿道括约肌张力,改善排尿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充盈性尿失禁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老年人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应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感染。
2.儿童:儿童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可能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更加谨慎,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对于需要导尿的儿童,应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并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和操作技巧,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等情况。如果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尽量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改变体位、膀胱功能训练等。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神经病变,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引起充盈性尿失禁。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控制血糖,同时给予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以改善神经功能。此外,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应加强血糖监测和个人卫生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