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引起的肾病的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肾病早、中、晚期症状及应对建议。早期症状有微量白蛋白尿(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30300mg,为重要标志)和夜尿增多(夜间排尿次数可达23次甚至更多);中期症状包括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300mg,尿液有泡沫)、水肿(先从眼睑、颜面部开始)和血压升高(收缩压达140mmHg以上,舒张压达90mmHg以上);晚期症状有肾功能衰竭相关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等)和心血管并发症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等)。温馨提示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及时调整,特殊人群检查治疗更谨慎,有基础疾病者治疗综合考虑。
一、早期症状
1.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的滤过功能开始出现轻微异常,尿液中会出现微量的白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检测不到白蛋白,而当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一般在30300mg。这种情况可能没有明显的外在症状,但却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重要标志。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肾脏功能本身有所衰退,更容易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肾脏负担,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出现的风险。有高血压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概率更高。
2.夜尿增多:患者可能会出现夜间排尿次数增加的情况。正常成年人夜间排尿次数一般为01次,而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能会达到23次甚至更多。这是因为肾脏的浓缩功能开始受损,不能很好地重吸收尿液中的水分。老年人本身肾小管功能有所下降,夜尿增多的症状可能会更明显。睡眠质量差、睡前大量饮水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夜尿情况。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疾病,会使夜尿增多的症状更难判断。
二、中期症状
1.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进一步增加,出现明显的蛋白尿。此时,尿液可能会出现泡沫,且泡沫长时间不消散。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超过300mg,严重时可达到数克。大量蛋白尿会导致体内蛋白质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中老年人肾脏的代偿能力较弱,蛋白尿对身体的影响可能更严重。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肾脏病变,使蛋白尿加重。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肾脏负担更重,蛋白尿的发展可能更快。
2.水肿:由于蛋白质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水肿。水肿一般先从眼睑、颜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下肢、全身。水肿的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表现为眼睑轻度肿胀,重者可出现全身凹陷性水肿。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可能会加重水肿情况。长期站立、久坐等生活方式会使下肢水肿更明显。患有肝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肝脏合成蛋白能力下降,水肿可能会更严重。
3.血压升高:肾脏病变会导致水钠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血压升高的程度因人而异,一般收缩压可达到140mmHg以上,舒张压可达到90mmHg以上。年龄越大,血管弹性越差,血压升高的幅度可能越大。高盐饮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因素会使血压更难控制。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升高的可能性更大。
三、晚期症状
1.肾功能衰竭相关症状:随着肾脏功能严重受损,会出现肾功能衰竭的一系列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贫血等症状。由于肾脏排泄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体内毒素蓄积,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和造血功能。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较差,对肾功能衰竭的耐受性更低,症状可能更严重。长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会加重肾功能衰竭的症状。有慢性感染病史的患者,肾脏功能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2.心血管并发症症状:糖尿病肾病晚期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等症状。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本身较弱,更容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长期大量吸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心血管病变的概率更高。
温馨提示: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应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肾病。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高糖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减轻肾脏负担。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老年人身体机能差,对药物耐受性低,治疗时应选择对肾脏负担小的药物;孕妇在孕期肾脏负担加重,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糖;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选择要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等的患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