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异性慢性并发症,主要累及微小动、静及毛细血管,以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等为特征致组织器官损害。常见受累部位有肾脏,早期微量白蛋白尿可进展至肾衰竭,不同年龄及有相关病史者表现与进展不同;视网膜病变,高血糖致病理改变影响视力,孕期女性及长期吸烟者进展风险高;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常见,肥胖患者发生率较高。诊断通过尿液、眼底及神经功能检查。治疗包括控制血糖(不同年龄控制目标有别)、血压、血脂及改善微循环。特殊人群如老年、青少年、孕期女性、肥胖患者需注意各自特殊事项。
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定义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慢性并发症,主要累及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病变特征为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可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损害。
二、常见受累部位及表现
1.糖尿病肾病
发病机制复杂,高血糖引发的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损伤肾脏微血管。早期可能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临床蛋白尿,甚至肾衰竭。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差异,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仍在生长发育,肾脏负担相对更重,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老年患者本身肾脏功能有所衰退,合并糖尿病肾病时,肾功能恶化风险更高。
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糖尿病患者,肾脏微血管更易受损,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糖使视网膜微血管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如微血管瘤形成、血管渗漏、新生血管生成等,影响视力。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视物模糊,随着病变加重,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严重时可致失明。
女性在孕期血糖波动较大,若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风险增加。长期吸烟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处于慢性缺氧状态,病变发生及加重的可能性更高。
3.糖尿病神经病变
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主要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感觉神经受损时,患者常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运动神经受累可导致肌肉无力、萎缩;自主神经病变可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泌汗异常、性功能障碍等。
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脂肪组织释放的炎症因子等影响神经微血管供血,神经病变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一般采用留取24小时尿液或随机尿测定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若尿白蛋白排泄率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肾病。
2.眼底检查
通过直接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方法,可观察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情况,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诊断和分期。其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更清晰地显示微血管渗漏、新生血管等病变。
3.神经功能检查
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定量感觉测试等,有助于评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例如,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常提示周围神经受损。
四、治疗措施
1.控制血糖
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不同年龄阶段的血糖控制目标略有差异,老年人血糖控制可适当放宽,避免低血糖风险;青少年需严格控制血糖,但也要防止血糖过低影响生长发育。
2.控制血压、血脂
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降压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对肾脏微血管有保护作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可降低血脂,减少微血管内皮损伤。
3.改善微循环
可使用一些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如胰激肽原酶等,增加微血管血流量,减轻微血管病变。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
身体机能衰退,对药物耐受性差。在使用降糖、降压、调脂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糖、血压等指标,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自我管理能力减弱,家人应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督促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2.青少年患者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控制既要达标,又要防止低血糖影响生长发育。饮食上需保证营养均衡,不能因控制血糖过度节食。运动锻炼要注意强度和安全,避免运动损伤。同时,要关注心理健康,糖尿病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家长和医生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3.孕期女性
孕期血糖波动大,需更加严格控制血糖,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保证母婴营养需求。由于孕期用药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使用任何药物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4.肥胖患者
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微血管病变风险。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微血管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