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心房扑动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两种心律失常,心房扑动是起源于心房的介于房速和房颤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病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肺部疾病等,症状取决于心室率和有无基础病,心电图P波消失代以F波,治疗目标为控制心室率、转复心律和防血栓;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指连续3个以上起源心房的异位激动,病因有生活方式因素和器质性心脏病等,发作时突然心悸,心电图有提前出现的P'波,无基础病发作不频繁者可休息缓解,频繁者用抗心律失常药或导管消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和有心脏病家族史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
1.心房扑动: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是介于房速和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
2.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指连续3个或3个以上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激动,频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发作呈突然开始与突然终止的特点。
二、病因
1.心房扑动:常见病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也可见于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疾病;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酒精中毒、心包炎等也可能诱发。年龄较大者,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发生心房扑动的风险相对较高;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也更易患病。
2.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可发生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多与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熬夜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也可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此外,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也可导致。年轻人中,不良生活方式诱发的情况相对较多;而老年人则更多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
三、临床表现
1.心房扑动: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心室率较快时,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房扑动患者可能存在心脏基础疾病的相关体征,如心脏扩大、心音改变等。
2.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常突然感到心悸,可伴有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秒,长则数小时甚至数天。部分患者在发作终止时可出现多尿现象。若发作时间较长、心室率较快,也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四、心电图特征
1.心房扑动:
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整齐呈锯齿状的F波,频率多在250350次/分钟。
心室率可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是否恒定。常见的房室传导比例为2:1、3:1或4:1。
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变形。
2.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P'R间期≥0.12秒。
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
QRS波群形态正常,当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变形。发作开始时可见P'波提前出现,发作终止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五、治疗及预后
1.心房扑动:治疗目标是控制心室率、转复窦性心律、预防血栓形成。控制心室率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转复窦性心律可采用药物复律(如胺碘酮)或电复律;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预后与基础疾病、心室率控制情况等因素有关,若能有效控制心室率、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但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2.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且发作不频繁、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通过休息、避免诱因等方式缓解;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者,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维拉帕米等)终止发作及预防复发。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能因发作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而影响心脏功能。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减退,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谨慎,应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对心律失常的耐受性较差,更易出现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孕妇:孕妇发生心房扑动或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时,治疗需兼顾母体和胎儿的安全。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可先尝试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等非药物方法终止发作。若病情严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儿童:儿童发生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疾病有关。对于儿童患者,治疗应更加谨慎,尽量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率、心律及心脏功能的变化。
4.有心脏病家族史者:此类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早期发现心律失常的迹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