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什么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发的心肌坏死,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相关病史者为高危人群,临床表现包括先兆症状、典型疼痛、全身症状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治疗有一般治疗、解除疼痛、再灌注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疾病者及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需特别关注,预防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并定期体检。
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二、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病因。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缺氧坏死。
2.其他病因: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等。
三、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早于女性,女性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发病率与男性接近。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3.病史: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冠心病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更大。
四、临床表现
1.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2.典型症状: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
3.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被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
4.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5.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
6.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每小时少于20ml),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见于约20%的患者,主要是心源性休克。
7.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约为32%48%。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
五、诊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全身症状等。
2.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3.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如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同工酶等。
六、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吸氧,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2.解除疼痛:可选用哌替啶、吗啡等药物。
3.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4.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
七、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或仅有轻微的胸闷、气短等症状,容易漏诊。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较差,在治疗用药时需要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女性:女性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绝经后发病率逐渐升高。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时需要更加仔细。
3.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同时,需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在病情稳定后,应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以降低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八、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体重。
2.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