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多种类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上升,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增加发病风险。症状有心悸、胸闷、头晕、呼吸困难等。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电生理检查。治疗措施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刺激迷走神经、导管消融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时需特殊注意。生活中要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预防复发要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避免诱因。
一、定义与概述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这类心律失常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等,以及某些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病史,都可能增加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二、症状表现
1.心悸:患者常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可突然发作和突然终止。
2.胸闷:感觉胸部憋闷、压迫感,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引起。
3.头晕: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甚至黑矇、晕厥,这是因为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所致。
4.呼吸困难:尤其是在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或心律失常较为严重时,患者会感到呼吸费力,可能与心脏功能下降、肺淤血有关。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是诊断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能记录心脏电活动情况,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时的心电图对于诊断具有关键意义,但有些患者发作不频繁,可能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以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
2.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如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瓣膜异常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3.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评估的患者,电生理检查可以精确地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发生机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四、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普罗帕酮、胺碘酮、维拉帕米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纠正心律失常,恢复正常的心律。但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
2.非药物治疗
(1)刺激迷走神经: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发作初期可以尝试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来终止发作,如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呼气动作)等。但该方法不适用于老年人、有颈动脉窦过敏史、有脑血管病变的患者。
(2)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根治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导管经血管插入心脏,找到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并进行消融,破坏异常的电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频繁发作的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耐受性。同时,老年人的心脏储备功能较差,心律失常发作时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症状,如头晕、晕厥等,因此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过度治疗。
2.儿童:儿童的心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对于症状较轻、发作不频繁的患儿,可先采取观察和生活方式调整的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非药物治疗如刺激迷走神经等方法相对安全,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需要进行导管消融治疗,要选择有经验的医院和医生,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必要时与妇产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时,要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要注意改善心肌供血,避免心律失常发作加重心肌缺血。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六、生活方式调整
1.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刺激心脏,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因此患者应尽量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3.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控制体重,减轻心脏负担。
4.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患者应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
七、预防复发
1.定期复查: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复发或病情变化。
2.遵医嘱服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适或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
3.避免诱因:尽量避免诱发心律失常发作的因素,如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感染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