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著窦性心动过缓是什么意思
显著窦性心动过缓指窦房结控制的心律频率显著低于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低于50次/分钟可考虑为此症,其成因包括生理性(运动员、睡眠状态等)、病理性(心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和药物性因素;临床表现有轻度的头晕、乏力等和重度的黑矇、晕厥等;诊断依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其他相关检查;治疗分一般治疗(无症状者定期检查、日常注意)、药物治疗(用阿托品等提高心率)和起搏器治疗(严重且症状明显或药物治疗不佳者);不同人群注意事项不同,老年人要重视体检、关注用药反应,儿童需明确病因、避免用不良影响药物,孕妇要产检、谨慎选药,运动员和长期运动人群有症状要检查、合理安排训练。
一、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的定义
显著窦性心动过缓指的是由窦房结控制的心律,其频率显著低于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心率范围是60100次/分钟,当心率低于50次/分钟时,可考虑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不过,心率的正常范围在不同人群会有所差异,比如运动员因长期锻炼,心脏功能较强,静息心率可能会低于50次/分钟,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多属于生理性。
二、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的成因
1.生理性因素:运动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心脏功能较好,心肌收缩力强,每次心脏搏动输出的血量较多,不需要较高的心率就能满足身体需求,可能出现显著窦性心动过缓。此外,睡眠状态下,身体代谢率降低,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减少,心率也会相应减慢,部分人可能出现显著窦性心动过缓。
2.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可能影响窦房结的血液供应或直接损害窦房结功能,导致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代谢减慢,会引起心率下降;颅内疾病导致颅内压升高,也可能影响心血管中枢,出现显著窦性心动过缓。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导致心率减慢,出现显著窦性心动过缓。
三、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表现
1.轻度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症状,如头晕、乏力、疲倦、记忆力减退等。这是因为心率过慢,心脏泵血不足,导致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减少,引起相应的功能异常。
2.重度症状:当显著窦性心动过缓较为严重时,可能出现黑矇、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黑矇和晕厥是由于脑部严重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绞痛是因为心脏供血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导致;而心力衰竭则是由于心脏长期泵血功能不足,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功能失代偿。
四、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的重要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率的具体数值,观察P波的形态、节律等,判断是否为窦性心律,还能发现是否合并其他心律失常。
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一些间歇性发作的显著窦性心动过缓,普通心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到异常情况。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事件。
3.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状腺疾病;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病变等。
五、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
1.一般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显著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率变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药物治疗:如果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伴有明显症状,可使用药物提高心率,常用药物有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但药物治疗只是暂时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3.起搏器治疗:对于严重的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尤其是伴有晕厥、黑矇等严重症状,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常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适时地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维持正常的心率。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可能会加重这些疾病的病情,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因此,老年人应更加重视定期体检,监测心率和血压等指标。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2.儿童:儿童的心率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对于儿童出现的显著窦性心动过缓,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如运动员型心动过缓,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运动耐力和生长发育情况。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如心肌炎等,应及时治疗原发病。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心脏负担加重。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可能会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导致孕妇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影响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密切监测心率和胎儿的情况。在治疗方面,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果病情严重,需要安装起搏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决定。
4.运动员和长期运动人群:虽然运动员和长期运动人群出现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可能是生理性的,但如果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减少运动量,并进行详细的检查,排除病理性因素。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心脏负担过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