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机制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三种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折返机制是因心脏内存在解剖或功能环路,各部分心肌细胞不应期和传导速度不一致形成折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增加其发生风险;自律性增高机制是某些心肌细胞自律性异常增高干扰正常节律,同样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触发活动机制是心肌细胞复极时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异常等出现后除极触发新动作电位,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也是影响因素。特殊人群中,儿童应及时就医,优先非药物治疗;孕妇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老年人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所有人群都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一、折返机制
1.原理:折返是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机制。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按顺序依次除极和复极,电活动有序进行。当心脏内存在解剖或功能上的环路,且环路中各部分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和传导速度不一致时,就可能形成折返。例如,一个电冲动在环路中传导,若某一段心肌细胞的不应期较长,冲动传导到此处时会被阻滞,但当该部分心肌细胞复极后,冲动又可从另一个方向再次传入该区域,形成环形运动,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
2.影响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如心肌纤维化增加、传导系统老化等,这些变化可能使折返更容易发生。老年人患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的概率较高,这些疾病会进一步破坏心肌的正常结构和电活动,增加折返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某些类型的折返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心脏结构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例如,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更为常见,这些因素可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促进折返的形成。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肌的不应期和传导速度发生改变,增加折返的可能性。例如,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心肌缺氧,酗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这些都可能破坏心脏的电稳定性,诱发折返性心律失常。
病史: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由于心肌存在病变,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受到影响,容易形成折返环路。例如,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病变区域的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容易引发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
二、自律性增高机制
1.原理:心脏内的某些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能够自动产生电冲动。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控制着心脏的节律。当某些因素导致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异常增高时,这些细胞可能会发放比窦房结更快的冲动,从而干扰正常的心脏节律,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自律性增高可能与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改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等因素有关。
2.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心肌细胞的自律性相对不稳定,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增高。例如,在儿童发热、感染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自律性增高引起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心脏逐渐发育成熟,自律性相对稳定,但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衰退,也可能出现自律性异常增高的情况。
性别: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血容量增加等因素,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会导致心肌细胞自律性改变,出现心律失常。此外,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激素水平的波动也可能对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产生一定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可能会刺激心肌细胞,使自律性增高。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心肌细胞自律性异常。
病史: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肌病等疾病的患者,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心肌病变等原因,可导致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加速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活动,使心脏的自律性增强,容易引发快速性心律失常。
三、触发活动机制
1.原理:触发活动是指心肌细胞在一次正常除极后,由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异常升高或其他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导致在复极过程中出现额外的除极活动,称为后除极。后除极如果达到阈值,就可以触发新的动作电位,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后除极可分为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早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的2相或3相,延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的4相。
2.影响因素
年龄:老年人由于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对各种刺激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出现触发活动。此外,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电生理异常,增加触发活动的发生风险。
性别:目前关于性别与触发活动导致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但女性在某些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和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改变,可能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增加触发活动的可能性。
生活方式:某些药物、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和心肌缺血等因素可诱发触发活动。长期滥用药物、过度节食导致电解质失衡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触发活动的风险。例如,低钾血症可使心肌细胞膜的电位发生改变,增加早期后除极的发生概率。
病史:患有心力衰竭、心肌病等疾病的患者,由于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异常,容易出现触发活动。例如,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钙离子稳态失调,可导致延迟后除极的发生,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的心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于儿童出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应及时就医,避免过度使用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方法刺激迷走神经等。孕妇在孕期出现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心律失常时,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加重其他疾病的病情。同时,所有人群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以降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