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因心脏血液灌注减少、供氧不足、能量代谢异常导致的病理状态,病因主要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女性、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及有相关病史人群有不同特点和注意事项,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预防措施涵盖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心理平衡和定期体检等方面。
一、心肌缺血的定义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提供,所以即便在安静的时候,心肌的血氧摄取率也很高(约为70%75%),正常情况下还能应付机体的需求。但当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劳累、激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脉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就会引起心肌缺血。另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也会造成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引发心肌缺血。
二、心肌缺血的症状
1.典型症状: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多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疼痛性质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2.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而是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头晕等。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另外,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可能更不典型,甚至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等。
三、心肌缺血的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心肌缺血最主要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冠状动脉内膜会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
2.冠状动脉痉挛: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可能发生痉挛,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此外,一些其他因素如寒冷刺激、情绪激动、药物等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3.其他原因:风湿性心脏病、梅毒性心脏病、川崎病等疾病累及冠状动脉,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也会引起心肌缺血。另外,低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导致心脏灌注压降低,以及严重贫血等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同样可能引发心肌缺血。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往往较重,心肌缺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如果出现胸闷、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心肌缺血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逐渐增加。因此,绝经后女性要更加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体检,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同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患心肌缺血的风险较高。这些人群应尽快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量,保持饮食均衡,学会缓解压力。
4.有相关病史人群: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发生心肌缺血的可能性更大。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五、心肌缺血的诊断
1.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静息心电图可能发现STT段改变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部分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可能正常,此时可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或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肌的运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运动异常。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和范围,对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但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时才采用。
4.其他检查:如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心肌核素显像等,也可用于心肌缺血的诊断,能提供更详细的心肌灌注和代谢信息。
六、心肌缺血的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肌缺血治疗的基础。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可解除冠状动脉痉挛,降低心肌氧耗;抗血小板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调脂药物,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
2.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一般认为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可考虑进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介入治疗可以迅速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3.外科手术治疗:对于病情复杂、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可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该手术是通过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如大隐静脉、乳内动脉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到达缺血的心肌。
七、心肌缺血的预防
1.健康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豆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减少饱和脂肪、胆固醇和盐的摄入。
2.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因此,要尽量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4.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脂、血糖、血压升高,从而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
5.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6.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对于有心肌缺血家族史或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加强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