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尿失禁
尿失禁是尿液不受主观控制自尿道口流出的泌尿系统病症,由相关组织结构及神经系统受损破坏正常排尿控制机制导致,可分为压力性、急迫性、充盈性、功能性和混合性五种类型。不同人群尿失禁特点及影响因素有别,女性与怀孕、分娩、绝经等有关,男性多和前列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老年人因器官功能衰退及伴发慢性病易患病,儿童则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有关。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盆底肌肉训练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女性在怀孕、产后、绝经时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人需提供便利排尿环境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儿童应尽早诊治并关注心理,肥胖人群要合理减重以改善症状。
一、尿失禁的定义
尿失禁是一种泌尿系统病症,指尿液不受主观控制地自尿道口流出的现象。正常的排尿功能依赖于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等组织结构以及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当这些结构或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时,破坏了正常排尿的控制机制,就会导致尿失禁。
二、尿失禁的类型
1.压力性尿失禁: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女性,特别是有多次分娩史、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或肥胖的女性。主要是由于盆底肌肉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大笑、打喷嚏、运动等),膀胱内压力突然升高,超过尿道阻力,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2.急迫性尿失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主要是由于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导致强烈的尿意而无法控制尿液排出。常见病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脑卒中等)、膀胱局部病变(如膀胱炎、膀胱结石等)。
3.充盈性尿失禁:常见于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道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等。由于膀胱出口梗阻或膀胱收缩功能减退,膀胱内尿液逐渐增多,当膀胱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超过尿道阻力,尿液就会不断地从尿道流出。
4.功能性尿失禁:多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患有认知障碍(如老年痴呆)、行动不便或有精神问题的人群。这类患者本身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但由于意识障碍或行动受限,无法及时到达厕所而导致尿失禁。
5.混合性尿失禁: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类型的尿失禁,常见的是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同时存在。
三、不同人群的尿失禁特点及影响因素
1.女性:女性因生理结构特殊,经历怀孕、分娩等过程会对盆底肌肉造成损伤,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怀孕时,增大的子宫对盆底组织产生持续的压迫,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和神经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产后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此外,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萎缩,盆底支持结构进一步松弛,也会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2.男性:男性尿失禁常见的原因与前列腺疾病相关,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手术等。前列腺增生会导致尿道梗阻,引起充盈性尿失禁;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手术损伤了尿道括约肌,可能导致压力性尿失禁。此外,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也可能影响男性的排尿控制,导致尿失禁。
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膀胱肌肉弹性降低,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尿失禁。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进一步加重尿失禁的症状。另外,老年人行动不便、认知功能下降等因素也会导致功能性尿失禁的发生。
4.儿童:儿童尿失禁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膀胱容量较小、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此外,一些先天性疾病(如尿道下裂、脊髓脊膜膨出等)也可能导致儿童尿失禁。小儿的尿失禁需特别关注,因为可能影响其心理发育和社交活动,应及时就医诊治。
四、尿失禁的诊断
医生通常会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来诊断尿失禁。首先是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尿失禁的频率、程度、诱发因素等,了解患者的生育史、手术史、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等信息。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对腹部、盆腔、神经系统等进行检查。辅助检查有尿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尿失禁的重要方法,可评估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和前列腺的形态、结构等。
五、尿失禁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轻度尿失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可能会有改善。如控制体重,减轻腹部压力;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因为这些饮料可能会刺激膀胱;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训练膀胱功能。
盆底肌肉训练:也称为凯格尔运动,适用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通过反复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训练方法为收缩盆底肌肉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进行3组,每组1015次。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将盆底肌肉的活动情况转化为可视或可听的信号,患者根据这些信号进行针对性的盆底肌肉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电刺激治疗:通过电极刺激盆底肌肉,增强肌肉收缩力,改善尿失禁症状。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尿失禁,使用不同的药物。对于压力性尿失禁,可使用增强尿道括约肌收缩力的药物;急迫性尿失禁常用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的药物。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尿失禁患者,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因尿失禁的类型而异,如压力性尿失禁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等;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充盈性尿失禁可采用前列腺电切术等。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女性:怀孕期间应加强盆底肌肉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产后及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但需要注意雌激素的使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2.老年人: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应提供便利的排尿环境。对于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家人要加强护理,定时协助其排尿。积极治疗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以改善尿失禁症状。
3.儿童:儿童尿失禁要尽早诊断和治疗。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耐心,避免因尿失禁问题批评孩子,以免对其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4.肥胖人群: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尿失禁症状。应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