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因心肌负荷增加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作诱因等相对稳定的特点。其发病机制是心肌耗氧量增加时狭窄冠状动脉无法相应增加供血。临床表现有特定疼痛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及发作时的体征表现。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诊断方法有心电图检查(静息、发作时)、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药物)、动态心电图监测、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原则包括发作时休息及用硝酸酯类药物,缓解期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及血运重建治疗。
一、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定义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发作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性质及缓解方式在数周内基本稳定。
(一)发病机制
当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多时,冠状动脉已狭窄的血管不能相应地扩张以增加心肌供血,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例如,在进行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情况时,心脏需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满足需求,就会引发心绞痛。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有时也可放射至颈部、咽部或下颌部。
疼痛性质:常为压迫性、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
疼痛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
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发作多次。
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2.体征表现: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是乳头肌缺血以致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
三、危险因素及相关因素影响
1.年龄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概率增加,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狭窄等病变,从而增加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病风险。
2.性别因素:男性发病风险相对高于女性,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
3.生活方式因素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血脂升高,血脂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狭窄,增加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富含高脂肪的食物,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水平升高。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进而诱发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发病风险越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血脂、血压等容易出现异常,体重也可能增加,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增加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病可能。
4.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增加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血压如果控制不佳,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同时高血糖状态会损伤神经和血管,影响冠状动脉的正常功能,使糖尿病患者发生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风险明显升高,且病情往往相对更为复杂。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静息时心电图正常,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或者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
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通常表现为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但发作缓解后恢复。有时出现T波假性正常化,在平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
2.心电图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是最常用的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增加运动量来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运动方式主要有分级运动平板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等。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表现为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J点后6080ms)持续2分钟为阳性标准。
药物负荷试验:对于不能进行运动试验的患者,可采用药物负荷试验,如使用双嘧达莫、腺苷等药物,通过药物引起冠状动脉扩张,观察心电图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3.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心电图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与心绞痛症状的关系。患者可在日常生活状态下活动,若出现STT改变伴有胸痛等症状,对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4.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情况。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可明确诊断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五、治疗原则
1.发作时的治疗
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
药物治疗,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一般12分钟开始起效,作用持续约30分钟。
2.缓解期的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控制体重等。
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弱心肌收缩力来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预防心绞痛发作。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同时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可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减少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血运重建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治疗方法,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