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到底是怎么回事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多因急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恰当治疗,迁延不愈,或因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导致。其主要症状为耳流脓、听力下降、耳鸣及耳痛,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三种类型。检查方法包括耳镜检查、听力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游泳时注意保护耳朵、避免频繁挖耳、增强身体免疫力等。
1.病因:
急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迁延不愈。
鼻腔、鼻窦、咽部存在慢性炎症,炎症可能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
游泳时跳水或呛水,导致污水进入外耳道,引发感染。
其他因素,如鼓膜外伤、中耳内异物等。
2.症状:
耳流脓:是慢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之一,脓液的性质和量因病情而异。
听力下降:由于中耳炎症和鼓膜穿孔,可导致听力下降。
耳鸣: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耳鸣。
耳痛:一般为轻微的隐痛,当炎症急性发作时,可能会出现剧烈的耳痛。
3.检查:
耳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外耳道和鼓膜的情况,了解炎症的程度和类型。
听力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等,以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
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等,有助于了解中耳乳突的病变情况。
4.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滴耳液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中耳乳突有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鼓膜修补术、鼓室成形术等。
其他治疗:如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5.预防: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避免炎症蔓延至中耳。
游泳时注意保护耳朵,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
不要频繁挖耳,以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
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对于儿童患者,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更为重要,因为中耳炎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听力和语言发育。如果发现儿童有听力下降、耳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慢性中耳炎的治疗也需要特别关注。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出现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