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的原因有哪些
妊娠与分娩相关因素包括盆底肌损伤(孕期胎儿生长致盆底肌受压损伤、分娩中难产等加重损伤)、激素变化(孕期激素变化影响盆底组织弹性与修复,不同年龄产妇受影响不同);肥胖因素表现为体重过重增加盆底压力,肥胖产妇产后尿失禁风险高;慢性疾病因素中,慢性咳嗽会因反复腹压增加削弱盆底肌支撑功能,糖尿病会因影响神经血管功能致盆底肌控尿功能异常及盆底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这些因素均与产后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问题相关。
一、妊娠与分娩相关因素
1.盆底肌损伤
孕期因素:妊娠期间,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子宫体积逐渐增大,对盆底肌产生持续的压迫作用。例如,研究表明,随着孕周增加,盆底肌所承受的压力不断上升,这可能导致盆底肌的弹性纤维发生变性、断裂等损伤。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在妊娠过程中,这种盆底肌受压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且年龄较大的孕妇可能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盆底肌损伤的风险相对更高。
分娩因素: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使用产钳或胎吸助产等情况,会进一步加重盆底肌的损伤。例如,经阴道分娩的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对盆底肌的过度扩张和牵拉,可直接导致盆底肌纤维的大量断裂。有研究数据显示,约50%70%的经阴道分娩产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肌损伤,这与分娩的方式、胎儿体重等因素密切相关。
2.激素变化
孕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升高。雌激素对盆底组织的胶原纤维有支持作用,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会使胶原纤维的代谢发生改变。分娩后,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这种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会影响盆底组织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从年龄角度而言,年轻产妇可能由于自身激素调节相对更敏感,激素变化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可能会在产后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而年龄较大的产妇可能已经处于激素水平相对稳定但产后急剧下降的阶段,盆底组织的适应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
二、肥胖因素
1.体重过重对盆底的压力
肥胖女性产后发生尿失禁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过多的体重会增加腹部和盆腔的压力,持续的压力作用会加重盆底肌的负担。例如,肥胖产妇的体重指数(BMI)往往较高,根据相关研究,BMI≥30的肥胖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比正常体重产妇高出23倍。肥胖还可能导致腹直肌分离等情况,进一步影响盆底组织的功能,从生活方式角度来看,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导致的肥胖,会使产后尿失禁的风险持续存在。
三、慢性疾病因素
1.慢性咳嗽
患有慢性咳嗽的产妇,在咳嗽时会增加腹压。反复的腹压增加会对盆底组织产生不良影响,长期的腹压冲击会削弱盆底肌的支撑功能。例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产妇,在产后咳嗽时,腹压急剧升高,频繁的这种压力变化会导致盆底肌逐渐受损,从而增加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几率。从病史角度来说,既往有慢性咳嗽病史的产妇,产后需要更加关注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
2.糖尿病
糖尿病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糖尿病会影响神经和血管的功能,盆底神经受损会导致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例如,高血糖状态会引起神经纤维的变性,影响盆底神经对盆底肌的正常支配,使得盆底肌不能有效地发挥控尿功能。同时,糖尿病还可能导致血管病变,影响盆底组织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加重盆底功能的障碍。从病史角度,有糖尿病病史的产妇在产后需要密切监测盆底功能,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