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
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同时针对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适用于稳定性骨折,要注意防止压疮,特殊患者需加强皮肤护理)、支具固定(需定制并注意观察皮肤及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药物治疗(止痛、促愈合,骨质疏松患者需抗骨质疏松治疗,特殊人群用药要谨慎);手术治疗有微创脊柱手术(如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适用于多数骨质疏松性骨折,但有手术禁忌证者不适用)和开放手术(用于不稳定骨折或伴神经损伤者,创伤大、恢复慢);特殊人群中,儿童治疗要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老年人要抗骨质疏松并预防并发症,孕妇治疗要兼顾母婴安全,有基础疾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病并密切观察病情。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对于稳定性脊柱骨折,如轻度的椎体压缩骨折,卧床休息是基础治疗方法。患者需严格卧床,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具体时间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愈合情况。卧床期间要注意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形成。老年人因皮肤弹性差、血液循环慢,更要加强皮肤护理。对于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皮肤破损后更易感染,需格外注意。
2.支具固定:使用胸腰骶支具等外部支具固定,可限制脊柱的活动,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支具需根据患者的体型定制,确保合适的贴合度和稳定性。在佩戴支具期间,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压痕、破损等情况。儿童患者使用支具时要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调整支具。
3.药物治疗: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症状,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还可使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对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还需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使用钙剂、维生素D等药物。但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在用药时需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二、手术治疗
1.微创脊柱手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是通过向骨折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增强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减轻疼痛。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则是在注入骨水泥前先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的高度。这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但对于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不适用。
2.开放手术:对于不稳定的脊柱骨折、伴有神经损伤的脊柱骨折等情况,常需要进行开放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骨折复位、内固定和植骨融合等。手术可以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但开放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脊柱骨折相对少见,但因其脊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支具的适配和定期调整,避免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手术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量减少对生长板的损伤。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后愈合能力较差,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营养状况等,预防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发生脊柱骨折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非手术治疗是首选,如需使用药物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手术治疗要在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进行,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4.有基础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脊柱骨折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同时,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