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怎么治
椎体骨折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手术治疗,并针对特殊人群有温馨提示。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适用于症状轻、骨折稳定性好的患者,期间要预防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物治疗含钙剂、维生素D及抗骨质疏松药,不同年龄段需求有别;物理治疗有热敷、按摩、牵引等。手术治疗中,椎体成形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椎体后凸成形术更适用于脊柱后凸畸形严重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用于骨折严重、椎体不稳或伴神经损伤者。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因合并基础疾病、胃肠功能弱等,治疗需密切监测并调整方案;绝经后女性要重视抗骨质疏松长期管理;儿童和青少年治疗方案选择要谨慎,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对于症状较轻、骨折稳定性较好的患者适用。一般需卧床数周,具体时长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由医生判断。卧床期间要注意定期翻身,预防压疮,尤其是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血液循环相对缓慢,更易发生压疮。同时,适当活动四肢,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长期卧床且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人群。
2.药物治疗
钙剂和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维持骨骼正常代谢。钙剂有助于补充骨矿物质,维生素D能调节钙磷代谢。不同年龄段对钙剂和维生素D的需求量不同,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钙需求较大;老年人因吸收功能下降,也需适当增加补充量。
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降钙素能降低血钙,缓解骨痛;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适用于绝经后女性,能选择性作用于雌激素受体,预防骨质疏松进一步发展。
3.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牵引等。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尤其适用于疼痛部位较为局限的患者。按摩能放松肌肉,减轻肌肉紧张对骨折部位的牵拉,操作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加重骨折损伤。牵引可适当减轻椎体压力,利于骨折复位和愈合,常用于骨折有轻度移位的情况。
二、手术治疗
1.椎体成形术:适用于疼痛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增加椎体强度,迅速缓解疼痛,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但对于椎体后壁破裂、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2.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增加了球囊扩张步骤,能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对于因骨折导致脊柱后凸畸形较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更为适用。但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
3.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骨折严重、椎体不稳或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械固定骨折椎体,恢复脊柱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者需综合评估手术耐受性。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性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药物吸收可能受影响,应选择合适的钙剂和药物剂型。术后康复过程中,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下降,要注意防止跌倒,加强康复指导。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较快。除积极治疗骨折外,要重视抗骨质疏松的长期管理,严格遵医嘱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药物,定期复查骨密度。日常生活中,适当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合成。
3.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方案需谨慎选择。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卧床休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缩短卧床时间,可采用支具固定等方式辅助治疗。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对骨骼生长的潜在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材料,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