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溢性尿失禁治疗方法
充溢性尿失禁又称假性尿失禁,多因下尿路梗阻或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致膀胱内尿液充盈过度溢出。治疗方法分非手术与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导尿(急性尿潴留时首要,有间歇性和长期留置导尿)、盆底肌训练(如Kegel运动)、药物治疗(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胆碱能药物等);手术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如前列腺增生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尿道狭窄选尿道扩张术等,无法耐受手术选膀胱造瘘术。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老年人选治疗方法要综合评估,儿童以纠正原发病为主,孕妇保守治疗,有基础疾病患者需兼顾基础病治疗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一、充溢性尿失禁概述
充溢性尿失禁,又称假性尿失禁,是由于膀胱内尿液充盈过度,导致尿液不断溢出。多由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或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引起,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不自主流出。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导尿:对于急性尿潴留引起的充溢性尿失禁,导尿是首要措施。可迅速缓解膀胱压力,防止膀胱功能进一步受损。间歇性导尿是一种常用方式,通过定期自行插入导尿管引流尿液,有助于维持膀胱正常容量和功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但需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盆底肌训练:适用于症状较轻且无严重梗阻因素的患者。通过反复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支持组织的力量,提高尿道阻力。常用的训练方法如Kegel运动,患者可自主进行,每次收缩肌肉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进行34组,每组1015次。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尿失禁症状。
药物治疗:
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主要用于因前列腺增生等下尿路梗阻导致的充溢性尿失禁。这类药物可松弛前列腺和膀胱颈部的平滑肌,降低尿道阻力,改善排尿功能。
5α还原酶抑制剂:像非那雄胺,适用于前列腺增生体积较大的患者。通过抑制体内睾酮向双氢睾酮的转化,使前列腺体积缩小,减轻梗阻,从而缓解尿失禁症状。
胆碱能药物:如溴吡斯的明,可增强膀胱逼尿肌收缩力,适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导致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患者,但使用时需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
前列腺手术:对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充溢性尿失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经典的手术方式。通过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解除尿道梗阻,恢复正常排尿。此外,还有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切除术等新技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尿道狭窄手术:若尿失禁由尿道狭窄引起,根据狭窄程度和部位,可选择尿道扩张术、尿道内切开术或尿道成形术等,以恢复尿道通畅。
膀胱造瘘术:对于无法耐受前列腺或尿道手术,且长期存在下尿路梗阻的患者,膀胱造瘘术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在耻骨上穿刺膀胱,置入造瘘管引流尿液,可缓解膀胱压力,改善尿失禁症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身体机能下降。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认知能力等。如药物治疗,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的术式。同时,老年人盆底肌训练依从性可能较差,家属应加强监督和协助。
2.儿童:儿童出现充溢性尿失禁多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或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治疗以纠正原发病因为主。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如需手术,应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术式。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儿童心理,减少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创伤。
3.孕妇:孕期出现充溢性尿失禁可能与子宫增大压迫膀胱有关。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如盆底肌训练。避免使用药物和手术治疗,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孕妇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加重尿失禁症状。在治疗尿失禁的同时,需严格控制血糖,积极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防止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