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治疗误区有哪些
脑血管病治疗存在诸多误区,同时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误区包括认为治疗仅依赖药物,实际还需康复治疗及调整饮食生活方式;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会致血压波动、血栓风险增加;错过发病后36个月的最佳康复治疗时机,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忽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会加重脑血管病病情;认为中医中药可替代正规治疗,而急性发作时西医急救措施至关重要。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康复训练要注意强度和安全;儿童治疗需依据体重、年龄选药,康复训练结合发育水平且富趣味性;孕妇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康复训练要确保母婴安全;有其他病史患者治疗更复杂,药物和康复训练都要综合考虑避免加重病情。
一、认为脑血管病治疗只能依赖药物
脑血管病治疗是综合过程,药物虽关键,但非唯一手段。除药物,还需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可帮助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作业治疗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言语治疗对改善语言障碍重要。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也重要,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增加脑血管病风险,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规律作息、适当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再次发病风险。
二、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
脑血管病药物需按医嘱服用,像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等。自行增减降压药剂量,血压波动大,易致血管损伤,增加脑出血或脑梗死风险;随意停用抗血小板药,会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不同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不同,药物剂量需专业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和身体情况确定和调整。
三、错过最佳康复治疗时机
脑血管病后康复治疗很关键,很多患者及家属认为病情稳定就结束治疗,错过黄金康复期。发病后36个月是康复黄金期,此阶段积极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治疗需循序渐进,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方案。如肢体康复,先从被动运动开始,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随着功能恢复,过渡到主动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四、忽视基础疾病治疗
脑血管病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相关,部分患者只关注脑血管病症状改善,忽视基础疾病治疗。高血压持续存在,血管壁压力增大,易损伤血管内皮,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高血糖状态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还会损伤神经和血管,加重脑血管病病情。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按医嘱规范治疗。
五、认为中医中药可替代正规治疗
中医中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有一定作用,如某些中药可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但不能替代正规西医治疗。部分患者过分依赖中医中药,延误病情。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时,西医急救措施如溶栓、取栓治疗,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脑血流,挽救濒死脑组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中医中药可在病情稳定后辅助治疗,促进康复,但需与西医治疗结合,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使用药物治疗脑血管病时,医生会适当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药物反应。康复训练时,因老年人肌肉力量弱、关节灵活性差,要注意训练强度和安全性,避免摔倒等意外。
2.儿童:儿童脑血管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大。治疗药物选择和剂量需严格依据儿童体重、年龄等因素,避免使用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认知和运动发育水平设计,采用趣味性方式提高儿童配合度。
3.孕妇:孕妇患脑血管病治疗棘手,部分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治疗时医生会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需使用药物,会详细告知孕妇及家属药物潜在风险。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孕妇和胎儿安全。
4.有其他病史患者:如患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脑血管病治疗会更复杂。心脏病患者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医生会综合考虑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影响,需调整药物剂量,防止药物蓄积中毒。康复训练也要结合患者整体身体状况,避免加重原有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