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展开详细介绍,它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感染途径有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和血行播散两种;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盗汗、腹痛、腹壁柔韧感、腹水、腹部肿块等;诊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检查;治疗涵盖一般治疗、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放腹水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概述
肺结核腹膜炎即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结核性腹膜炎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引起,其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腹腔内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输卵管结核等,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二是血行播散,粟粒型肺结核、关节、骨、睾丸结核等结核病灶中的结核菌可通过血行播散至腹膜。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发热与盗汗最为常见,热型以低热与中等热居多,约1/3患者有弛张热,少数可呈稽留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倦怠、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表现。
2.腹痛:早期腹痛不明显,以后可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也可始终没有腹痛。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在全腹。
3.腹部触诊:腹壁柔韧感是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之一。
4.腹水:患者常有腹胀感,可由结核毒血症或腹膜炎伴有肠功能紊乱引起,也可因腹水出现导致。
5.腹部肿块:多见于粘连型或干酪型,常位于脐周,也可见于其他部位。
6.其他:可伴有腹泻,一般每日不超过35次,粪便多呈糊样。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四、诊断
1.病史和临床表现:中青年患者,有结核病史,伴有其他器官结核病证据;长期发热原因不明,伴有腹痛、腹胀、腹水、腹壁柔韧感或腹部肿块;腹水为渗出液,以淋巴细胞为主,普通细菌培养阴性;X线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肠粘连等征象。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轻度至中度贫血,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腹水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腹水为草黄色渗出液,比重一般超过1.018,蛋白质含量在30g/L以上,白细胞计数超过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少量腹水,并可提示穿刺抽腹水的准确位置;X线检查可发现肠粘连等征象;CT检查对腹腔内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4.腹腔镜检查:适用于有游离腹水的患者,可窥见腹膜、网膜、内脏表面有散在或集聚的灰白色结节,浆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混浊粗糙。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3.如有大量腹水,可适当放腹水以减轻症状。
4.手术治疗:适用于并发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肠穿孔、经抗结核药物治疗未能闭合的肠瘘等情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结核性腹膜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相对困难。在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听力等。用药剂量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严格计算。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抗结核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患结核性腹膜炎时,治疗较为棘手。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需要在妇产科医生和传染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七、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肺结核等结核病灶,防止结核菌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提倡分餐制,加强对餐具、生活用品的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可以增强机体对结核菌的抵抗力,尤其是儿童。对于密切接触肺结核患者的人群,可进行预防性服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