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脊髓空洞症的症状
颈椎脊髓空洞症的症状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如下:运动症状有手部小肌肉萎缩、上肢肌力减退、腱反射异常、下肢痉挛性瘫痪;感觉症状包括分离性感觉障碍、深部感觉障碍、疼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表现为皮肤营养障碍、霍纳综合征、大小便功能障碍。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感知症状不敏感且可能有基础病,治疗需综合考虑;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要选影响小的方法;孕妇诊断和治疗需谨慎,避免辐射检查和考虑对胎儿影响;长期伏案工作者要保持正确姿势、活动颈部;有颈椎外伤史者风险高,出现症状应告知外伤史并注意保护颈部。
一、运动症状
1.手部小肌肉萎缩:患者手部的小肌肉,如骨间肌、鱼际肌等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表现为手指变细、无力,精细动作完成困难,比如系扣子、拿筷子等动作变得不灵活。随着病情进展,手部的握力也会明显下降。
2.上肢肌力减退:上肢的肌肉力量逐渐减弱,患者可能会感觉上肢抬举、持物等动作变得费力。这是由于脊髓空洞影响了支配上肢肌肉的神经传导,导致肌肉失去正常的神经支配和营养供应。
3.腱反射异常:患者的腱反射可能出现减弱或消失的情况。在正常情况下,当医生用叩诊锤敲击膝盖、肘部等部位时,会引起相应肌肉的反射性收缩。但在颈椎脊髓空洞症患者中,这种反射可能变得不明显或完全消失。
4.下肢痉挛性瘫痪:病情严重时,患者的下肢可能会出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下肢肌肉紧张、僵硬,行走时步态异常,如剪刀步态。这是因为脊髓空洞影响了脊髓内的锥体束,导致下肢肌肉的运动控制失调。
二、感觉症状
1.分离性感觉障碍:这是颈椎脊髓空洞症较为典型的感觉症状。患者会出现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但触觉相对保留。例如,患者可能在接触热水或尖锐物体时感觉不到疼痛或温度变化,但能够感觉到物体的触碰。这种感觉障碍通常从手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至肩部、颈部。
2.深部感觉障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深部感觉障碍,表现为对关节位置觉、震动觉等的感知减退。患者可能会在行走时出现步态不稳,容易摔倒,特别是在闭眼或在黑暗环境中行走时更为明显。
3.疼痛:患者可能会感到颈部、肩部、上肢等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胀痛、隐痛等。疼痛的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疼痛,而有些患者则可能是间歇性发作。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1.皮肤营养障碍:患者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干燥、脱屑、变薄、多汗或无汗等症状。手部皮肤可能会变得粗糙,指甲变脆、易裂。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皮肤溃疡,且愈合困难。
2.霍纳综合征:当病变累及交感神经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霍纳综合征。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症状。
3.大小便功能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症状,也可能出现便秘或大便失禁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对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如果出现手部无力、行走不稳等症状,家属应及时带其就医检查。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颈椎脊髓空洞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颈椎脊髓空洞症可能会影响其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如果儿童出现颈部疼痛、肢体无力等症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3.孕妇:孕妇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在诊断和治疗颈椎脊髓空洞症时需要特别谨慎。一些检查方法,如X线、CT等可能会对胎儿产生辐射影响,应尽量避免使用。在治疗方面,要充分考虑药物和手术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4.长期从事伏案工作者:这类人群由于颈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容易加重颈椎脊髓空洞症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定期进行颈部按摩和伸展运动,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如果出现颈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并及时就医。
5.有颈椎外伤史者:曾经有过颈椎外伤史的患者,发生颈椎脊髓空洞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果出现与颈椎脊髓空洞症相关的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外伤史,以便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再次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