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迫性尿失禁的诊断
急迫性尿失禁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关注症状特征、相关病史、生活方式、年龄和性别因素;体格检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泌尿系统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有尿常规、尿培养、血糖检查;影像学检查采用超声检查和膀胱尿道造影;尿动力学检查包含膀胱压力测定、尿道压力测定、漏尿点压力测定。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儿童要注意个人卫生及采用温和检查方法,老年人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并在病史采集时需家属配合,孕妇要避免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方法,优先选超声检查。
一、病史采集
1.症状特征:详细询问患者尿失禁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发作时间(如白天、夜间)。急迫性尿失禁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强烈的尿意后出现不自主漏尿。例如,患者可能在听到流水声、触摸到水或着急找厕所时就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
2.相关病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糖尿病等病史。泌尿系统感染可刺激膀胱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膀胱的神经调控;糖尿病可能引起神经病变影响膀胱功能。同时询问用药史,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抗胆碱能药物的使用可能与尿失禁有关。
3.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饮水习惯、液体摄入量、是否有咖啡因或酒精摄入过多的情况。过量饮水、大量摄入咖啡因或酒精可加重膀胱负担,诱发或加重急迫性尿失禁。还要了解患者的运动情况和职业特点,长期久坐或从事重体力劳动可能对盆底肌肉产生影响。
4.年龄和性别因素:老年患者可能因膀胱功能减退、盆底肌肉松弛更易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变薄、盆底支持结构减弱,发病风险增加;而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可能导致膀胱出口梗阻,继而引发急迫性尿失禁。
二、体格检查
1.一般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心肺功能等,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因为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泌尿系统功能。
2.泌尿系统检查:进行耻骨上区和会阴部的检查,了解有无膀胱膨胀、压痛等情况。同时进行直肠指诊(男性),评估前列腺的大小、质地,判断是否存在前列腺增生等病变;女性则进行妇科检查,了解盆底肌肉的张力、有无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等情况。
3.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评估会阴部的感觉和肛门括约肌的张力,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病变影响膀胱功能。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测尿液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是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的常见原因之一。
2.尿培养:如果尿常规提示有感染可能,进行尿培养可明确病原菌,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3.血糖检查:排查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可损害神经,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膀胱的形态、大小、残余尿量。残余尿量增多可能提示膀胱排空障碍,与急迫性尿失禁相关。还可以观察肾脏、输尿管等泌尿系统结构,排除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
2.膀胱尿道造影:可清晰显示膀胱和尿道的形态、结构,了解有无膀胱憩室、尿道狭窄等异常情况。
五、尿动力学检查
1.膀胱压力测定:测量膀胱在储尿和排尿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判断膀胱的功能状态。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能表现为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即在储尿期出现不自主的膀胱收缩。
2.尿道压力测定:评估尿道的闭合功能,了解尿道括约肌的功能状态。
3.漏尿点压力测定:确定尿液开始漏出时的膀胱压力,有助于判断尿失禁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泌尿系统感染等有关。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尽量采用温和、舒适的检查方法。避免过度检查给儿童带来心理创伤。对于较小的儿童,要避免使用对身体有较大伤害的检查手段。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检查时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避免因检查导致其他并发症。例如,在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时,要考虑老年人的体力和耐受性。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认知障碍,在病史采集时需要家属的配合。
3.孕妇:孕妇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可能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在诊断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方法,如X线检查等。优先采用超声等安全的检查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