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包括哪些疾病
脑血管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出血性和其他类型,缺血性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TIA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有多种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出血性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主要因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后者常见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他类型有血管性痴呆和脑动静脉畸形,前者常见于多次脑卒中和长期脑供血不足后,后者是先天性脑血管变异。此外,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家族史等特殊人群发生脑血管病风险各有特点,需针对性预防和干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一般持续不超过24小时,且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高。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对于这类人群,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脑血栓形成多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形成血栓,阻断血流;脑栓塞则是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坏死;腔隙性脑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有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除了控制基础疾病外,还应定期体检,监测血管情况。
3.脑分水岭梗死: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常见于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低血压、休克等情况。老年人、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在血压波动等情况下发生脑分水岭梗死。此类人群要注意避免血压的大幅波动,保持血压稳定。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发病突然,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必须严格控制血压,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先天性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病因。患者常突发剧烈头痛,呈撕裂样,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有家族性动脉瘤病史、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此类人群应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如头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三、其他脑血管病
1.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常见于多次脑梗死、脑出血后,长期脑供血不足也可能导致。老年人、有脑血管病病史的人群易患血管性痴呆。对于这类人群,在积极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应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2.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局部脑血管发生学上的变异,在病变部位脑动脉与脑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致使动脉直接与静脉相接,形成动静脉之间的短路,产生一系列脑血流动力学上的紊乱。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癫痫发作、脑出血等症状。有脑动静脉畸形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和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特殊人群提示: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多伴有基础疾病,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较高,应定期体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发生脑血管病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发病,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如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孕妇在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有所增加,孕期应定期产检,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