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区别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指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疾病的痛经,多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主要因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的前列腺素增加,个体不良情绪也会加重症状,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开始,第1日最剧烈,妇科及B超检查多无异常;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常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女性,病因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慢性炎症等,疼痛多在月经开始前数小时出现,第1日最严重,且可能进行性加重,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发现异常。此外,青少年、育龄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这些特殊人群因生理特点不同,痛经应对方式也各有注意事项。
一、原发性痛经
1.定义:原发性痛经是指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疾病的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多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
2.病因:主要与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的前列腺素增加有关。女性经期子宫内膜会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其中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含量增加是导致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它们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症状。另外,个体差异导致的对疼痛过分敏感、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也可能使疼痛阈值降低,加重痛经症状。
3.症状特点: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4.检查方法:妇科检查多无异常发现,B超检查一般也未见盆腔器质性病变。
二、继发性痛经
1.定义: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常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女性。
2.病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细胞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但由于子宫腔经输卵管与盆腔相通,内膜细胞可由输卵管进入盆腔异位生长,在一些异常的位置出血后,就会产生疼痛。
子宫腺肌病:主要由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腺体充血、周期性出血导致的痛经。常见于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的患者。
盆腔慢性的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使得盆腔组织粘连、充血,在月经期时,这些病变部位受到激素变化的影响,引发疼痛。
3.症状特点:疼痛多在月经开始前数小时出现,月经第1日最严重,以后逐渐减轻,可持续整个经期。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坠痛、刺痛等,程度往往比原发性痛经更严重,且随着病程进展,疼痛可能进行性加重。除了下腹部疼痛,还可能伴有性交痛、肛门坠胀感,以及月经异常,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4.检查方法:
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活动受限、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或触及包块等异常。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子宫腺肌病时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内有回声不均区;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可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等病变。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发现较小的异位病灶。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到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并取活检明确诊断。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青少年:原发性痛经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由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痛经可能会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痛经症状。建议青少年在经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可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放松心情。同时,要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痛经症状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应及时告知家长并就医,不要自行盲目用药。
2.育龄期女性: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期女性,若出现继发性痛经,应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受孕。一旦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需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导致不孕等严重后果。在治疗期间,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既缓解痛经症状,又尽可能减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
3.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痛经,更要重视,因为这一时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若出现痛经,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恶性疾病。同时,围绝经期女性可能会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出现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症状,这些可能会加重对痛经的感知。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缓解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