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小儿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温馨提示。一般治疗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提供安静舒适环境;调整饮食,给予清淡营养食物,避免辛辣刺激;保持鼻腔通畅,用生理盐水滴鼻。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还可用减充血剂改善通气,疼痛剧烈时用止痛药。手术治疗有鼓膜穿刺术、切开术及置管术,依病情选择。特殊人群方面,低龄儿童用药、护理要谨慎;有过敏史儿童告知医生,用药密切观察;免疫力低下儿童加强护理,预防其他感染。
一、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小儿患急性中耳炎后,身体较为虚弱,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年龄较小的婴幼儿需适当增加日间小睡次数。休息环境应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孩子过度活动,减少对耳部的震动。
2.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富含蛋白质的鸡蛋、牛奶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身体炎症反应,不利于病情恢复。同时,鼓励孩子多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3.保持鼻腔通畅:小儿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鼻腔分泌物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加重炎症。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有助于清洁鼻腔,稀释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使用时,让孩子头部稍微后仰,每个鼻孔滴入适量的生理盐水,然后轻轻按压鼻翼,使分泌物排出。年龄小的孩子操作需更加轻柔,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如果确诊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如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可有效杀灭细菌,控制炎症发展。一般在症状消退后仍需继续使用一段时间,以确保感染彻底清除,防止复发。但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减轻鼻腔及咽鼓管黏膜充血、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从而减轻中耳内压力,缓解耳部疼痛。使用时要注意剂量和频率,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更要谨慎使用,严格按照医嘱操作。
3.止痛药:当小儿耳部疼痛较为剧烈时,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缓解症状,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合理使用止痛药能提高孩子的舒适度,保证其休息和睡眠,有助于病情恢复。但同样需遵循医嘱使用,密切关注孩子用药后的反应。
三、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术:若中耳腔内有较多积液,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鼓膜穿刺术。通过穿刺抽出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减轻耳部症状。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需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感染。术后需注意耳部护理,防止进水。
2.鼓膜切开术:当鼓膜穿刺无法有效引流,或中耳炎症严重、鼓膜明显膨出时,可能需要行鼓膜切开术。手术切开鼓膜,更利于中耳积液排出,促进炎症消退。术后同样要做好耳部护理,定期复查,观察鼓膜愈合情况。
3.置管术:对于反复发生急性中耳炎、中耳积液持续时间较长的患儿,可考虑鼓膜置管术。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以长期保持中耳通气,预防积液再次形成。置管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取出,期间要注意耳部卫生,避免感染,按医嘱定期复查。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低龄儿童:低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用药需格外谨慎。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嘱,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观察孩子用药后的反应,如有无皮疹、呼吸急促等过敏症状。在进行鼻腔护理和耳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孩子娇嫩的黏膜组织。由于低龄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耳部不适,家长要多留意孩子的行为表现,如是否频繁抓耳、哭闹不安、睡眠不佳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有过敏史的儿童:如果孩子有药物过敏史或其他过敏史,在使用药物治疗急性中耳炎前,务必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孩子的过敏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3.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患急性中耳炎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恢复也相对较慢。除了积极治疗中耳炎外,还需注意加强护理,预防其他感染。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按照医生建议,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提高免疫力的措施,如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