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痛经是继发性
痛经是常见妇科症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判断方法有: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月经史、痛经情况及相关病史、生活方式等;体格检查含妇科和全身检查,妇科检查关注子宫及附件情况,未婚女性选择直肠腹部诊;借助超声、MRI、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特殊人群方面,青少年痛经应及时就医,诊断时注意与原发性痛经区分;孕期腹痛警惕异位妊娠等严重情况;围绝经期痛经加重需怀疑子宫腺肌病等疾病,治疗要综合考虑;有药物过敏史者检查治疗时应告知医生避免过敏。
一、明确痛经概念
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同时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二、判断继发性痛经的方法
1.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以及痛经开始的时间、程度、性质、发作频率、是否进行性加重等。如果痛经发生在月经初潮后数年,且逐渐加重,要警惕继发性痛经。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相关病史,或曾进行过盆腔手术,如剖宫产、人工流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发生继发性痛经的风险增加。同时,需关注患者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加重痛经症状,但这些并非判断继发性痛经的特异性因素。
2.进行体格检查
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了解子宫的大小、形状、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附件区有无增厚、包块及压痛等。子宫腺肌病时,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地硬,有压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在子宫骶韧带、阴道后穹窿等部位触及痛性结节;盆腔炎患者,子宫或附件区有压痛。但对于未婚、无性生活的女性,一般不进行阴道检查,可选择直肠腹部诊。
全身检查:检查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有无贫血貌等,评估整体健康状况。部分继发性痛经由全身性疾病引起,如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导致凝血异常,可能加重经期出血及疼痛,全身检查有助于发现潜在病因。
3.借助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继发性痛经病因的常用方法,能清晰显示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对于子宫腺肌病,超声可见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为附件区囊性包块,囊内可见细密光点;盆腔炎性包块则呈现为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的包块。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和附件的显示更为清晰,但不适用于未婚、无性生活的女性,此类人群可选择经腹部超声,检查前需适度充盈膀胱。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复杂的盆腔病变,特别是怀疑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时,MRI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但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或贫血;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盆腔炎性疾病;血清CA125水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时可能升高,但CA125并非特异性指标,多种良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其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青少年女性: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出现痛经症状,家长应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部分青少年可能因害羞或对疾病认知不足而隐瞒病情,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月经情况,鼓励其表达不适。由于青少年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检查时应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尽量避免对生殖系统造成损伤。在诊断继发性痛经时,要排除青春期常见的原发性痛经,不可轻易诊断为继发性痛经而进行不必要的治疗。
2.孕期女性:孕期一般不会出现月经,也就不存在痛经情况。若孕期出现下腹部疼痛,需警惕异位妊娠、流产、胎盘早剥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就医,不能简单认为是痛经。这些情况可能危及孕妇和胎儿生命,需及时诊断和处理。
3.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可能出现紊乱。若此阶段出现痛经且进行性加重,要高度怀疑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等疾病。围绝经期女性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避免对其他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4.有药物过敏史人群:在进行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若涉及使用药物,如在诊断盆腔炎时可能使用抗生素,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提前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防止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