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治疗方案
手腕骨折指手腕骨骼连续性中断,多因跌倒手部着地或暴力撞击引发,不同年龄段病因有别。治疗方案分保守与手术,保守含手法复位(适用于移位不严重者)及外固定(石膏固定范围广但透气差,小夹板轻便透气但稳定性弱);手术有切开复位内固定(钢板螺钉固定利于早期锻炼但创伤大、费用高,克氏针操作简单但强度有限)和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对设备和医生要求高)。还有药物辅助治疗,如消肿止痛与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康复治疗分早中晚期,早期固定后即进行手指屈伸活动,中期拆除外固定后做腕关节主动活动,后期骨折基本愈合进行抗阻训练。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选创伤小方法,康复训练注重配合度;老年人要治疗骨质疏松,康复训练需谨慎;孕妇以保守治疗为主,避免影响胎儿,关注心理状态。
一、手腕骨折概述
手腕骨折是指手腕部位的骨骼发生连续性中断,多由跌倒时手部着地、暴力撞击等原因引起。常见于各个年龄段人群,不同年龄段病因略有差异,如儿童多因活泼好动摔倒致伤,中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更易发生骨折。
二、手腕骨折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移位不严重,关节面平整或基本平整的情况。医生通过专业手法,在局部麻醉下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此方法创伤小,患者痛苦相对较轻,费用也较低。但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复位效果取决于医生经验和患者骨折具体情况。例如,Colles骨折若移位不明显,手法复位常可取得良好效果。
外固定:复位后需进行外固定以维持骨折位置。常用的外固定方式有石膏固定和小夹板固定。
石膏固定:优点是固定范围广,能较好维持骨折位置,适用于各种类型手腕骨折初步固定。但透气性差,长时间佩戴可能导致皮肤问题,如瘙痒、湿疹等,尤其是夏季或易出汗人群。
小夹板固定:相对石膏更轻便,透气性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局部调整,有利于观察肢体肿胀情况。不过固定稳定性稍弱,需密切观察调整,适用于稳定性骨折。
2.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当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手法复位失败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时,通常需手术切开复位并使用内固定物。内固定物包括钢板、螺钉、克氏针等。
钢板螺钉固定:提供坚强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尤其适用于粉碎性骨折或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但手术创伤较大,费用较高,后期可能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克氏针固定: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常用于儿童或简单骨折。但固定强度有限,需结合外固定,且克氏针可能有松动、移位风险。
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固定:对于一些累及关节面的细微骨折,关节镜辅助可提高复位准确性,减少手术创伤,利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但该技术对设备和医生操作要求高,并非所有医院都能开展。
三、药物辅助治疗
1.消肿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症状。但部分药物可能有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注意。
2.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如骨肽类药物,理论上可促进骨折愈合,但疗效个体差异较大,需结合具体病情使用。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骨折固定后即可开始,主要包括手指屈伸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预防肌肉萎缩。一般建议在固定后12天开始,每个手指反复屈伸,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2.中期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后,进行腕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旋转活动等。开始时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逐渐增加活动范围,避免暴力。通常在骨折后46周开始,每次活动1520分钟,每天34次。
3.后期康复:当骨折基本愈合后,可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握力器等,增强手腕部肌肉力量,恢复关节功能。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但塑形能力强,轻微移位骨折也可能随生长自行矫正。治疗时尽量选择创伤小的方法,如手法复位外固定,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配合程度调整,避免强迫,可通过游戏等方式提高儿童积极性。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长。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增加钙剂、维生素D等补充。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缓慢进行,防止跌倒再次骨折。因老年人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3.孕妇:孕妇手腕骨折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尽量避免手术和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外固定时要选择对孕妇舒适度影响小的方式,康复训练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孕妇不适。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孕妇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