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夏秋季高发,传染性强。其病因主要为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儿童尤其婴幼儿易感。症状有24天潜伏期,病程约1周,典型症状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口腔咽峡部疱疹及溃疡,还可能伴有咳嗽等,患儿常因口腔不适烦躁哭闹。诊断靠症状体征、流行病学史及病毒核酸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如退热、促进口腔黏膜修复,同时做好日常护理。预防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属特殊人群,前者病情变化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后者病情可能更严重,应尽早就诊并做好防护。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定义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该疾病通常在夏秋季较为高发,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物品等间接传播。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
肠道病毒是引发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体,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16、8、10、22型,柯萨奇病毒B组1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这些病毒普遍易感,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因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患病。
三、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
1.总体表现: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4天,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偶有延迟至2周者。
2.典型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3℃39℃之间),少数患者体温可超过38.5℃时可能会出现惊厥。口腔咽峡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水疱破溃会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因口腔疱疹、溃疡,患者常出现烦躁、哭闹、流口水的表现,这是由于口腔不适导致的正常反应。
四、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
1.临床诊断:医生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例如,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节,若儿童出现发热、咽峡部疱疹或溃疡等典型表现,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实验室诊断:为进一步明确病原体,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肠道病毒的核酸;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有助于判断近期是否感染肠道病毒。
五、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1.治疗原则: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目的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预防并发症。
2.对症治疗:若患者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出现明显不适,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对于6个月以上儿童,这两种药物都是较为安全有效的退热选择;但对于2个月以下婴儿,不建议自行使用退热药物,需及时就医。口腔疼痛明显者,可使用康复新液等促进口腔黏膜修复。
3.日常护理:患病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饮食上,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热、过酸、过咸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口腔疼痛。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因发热、呼吸加快等导致的水分丢失。
六、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教育儿童不随意将手放入口中,纠正咬手指等不良习惯。
2.注意环境卫生:定期对家庭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儿童的玩具、餐具、衣物等常用物品。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3.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如家庭成员中有感染患者,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在护理过程中,喂药、喂食要格外小心,避免因孩子哭闹导致呛咳。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恢复时间可能延长。此类人群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诊,并告知医生自身的免疫状况,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尽量避免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