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与张力性尿失禁有什么区别
压力性尿失禁和张力性尿失禁本质相同,只是叫法不同。二者在临床表现上基本一致,增加腹压时尿液不自主流出,依病情有轻、中、重度之分;发病原因相同,与年龄、生育、肥胖、盆腔手术、雌激素缺乏等有关;诊断方法基本相同,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超声检查;治疗方法也一致,非手术治疗有盆底肌肉训练、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中重度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特殊人群中,孕妇和产后女性孕期要避免久站和重体力劳动、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产后尽早盆底康复,老年患者治疗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非手术治疗可首选,儿童出现类似症状少见,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考虑生长发育特点选治疗方法。
一、定义区别
1.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喷嚏、咳嗽、大笑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盆底肌肉和筋膜松弛,尿道阻力降低,使得当腹压增加时,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压力,尿液不自主流出。
2.张力性尿失禁:在医学上,张力性尿失禁与压力性尿失禁实际是同一概念,二者本质相同,只是不同的叫法。
二、临床表现区别
二者在临床表现上基本一致,患者在进行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咳嗽、打喷嚏、跑步、提重物时,尿液会不自主地流出。但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轻度患者可能仅在剧烈运动或腹压突然增加时出现少量漏尿;中度患者在日常活动如快走、上下楼梯时就可能出现漏尿;重度患者站立或体位稍微改变就会有尿液漏出。
三、发病原因区别
1.压力性尿失禁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盆底肌肉、韧带等支持结构逐渐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增加。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等问题也可能间接影响尿道功能,增加发病几率。
生育:生育次数多、胎儿体重大、分娩方式为顺产尤其是产程延长等,都可能导致盆底肌肉和神经损伤,使盆底支持结构功能下降,引发压力性尿失禁。
肥胖:肥胖会增加腹压,长期对盆底组织造成较大压力,导致盆底肌肉松弛,从而诱发压力性尿失禁。
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等盆腔手术可能损伤盆底神经和肌肉,破坏尿道周围的支持结构,引起压力性尿失禁。
雌激素缺乏: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和黏膜下组织萎缩,尿道闭合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2.由于张力性尿失禁与压力性尿失禁为同一疾病,其发病原因也相同。
四、诊断方法区别
二者的诊断方法基本相同,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发病时间、严重程度等,同时还会进行以下检查:
1.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女性)、直肠指诊(男性)等,评估盆底肌肉的张力、尿道的位置和活动度等。
2.尿动力学检查:通过测量膀胱内压力、尿道压力等指标,了解膀胱和尿道的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尿失禁及其类型。
3.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尿道的结构和形态,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五、治疗方法区别
由于二者本质相同,治疗方法也基本一致。
1.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肉训练:通过自主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提高尿道的闭合能力。适用于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可进行。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轻体重、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戒烟等,有助于缓解症状。对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可以降低腹压,减少对盆底组织的压力;戒烟可以减少咳嗽对腹压的影响。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选择性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可增加尿道阻力,改善症状。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更要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有尿道中段吊带术等。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生育需求等综合考虑是否适合手术。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孕妇和产后女性:孕妇在孕期由于子宫增大,腹压增加,可能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此时应避免长时间站立和重体力劳动,可进行适当的盆底肌肉训练。产后女性应在身体恢复后尽早开始盆底康复治疗,促进盆底肌肉的恢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时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非手术治疗相对安全,可作为首选。若需要手术治疗,术前要进行全面评估,充分权衡手术风险和收益。
3.儿童:儿童出现类似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较为少见,可能与先天性尿道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避免盲目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