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卵巢黄体囊肿
卵巢黄体囊肿是育龄女性卵巢内形成的生理性囊肿。其形成与黄体发育异常有关,如促性腺激素失衡、凝血异常致黄体出血等。多数患者无症状,囊肿大时可能有压迫症状,破裂、扭转会引发急腹症。诊断依靠超声、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上,小囊肿多观察等待,大囊肿或有并发症则手术。不同人群影响各异,育龄期影响备孕与孕期,青春期要谨慎评估,绝经后需警惕恶变。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妇科检查。
一、卵巢黄体囊肿的定义
卵巢黄体囊肿是一种在育龄女性卵巢内形成的生理性囊肿。在女性每个月经周期中,卵巢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当卵泡成熟并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等伸入到颗粒层,在LH(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演变成体积较大,富含毛细血管并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若黄体持续存在或增长,或黄体血肿含血量较多,血液被吸收后,均可致黄体囊肿。
二、卵巢黄体囊肿的形成机制
1.正常黄体发育过程:排卵后,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在LH作用下黄素化,形成黄体。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维持子宫内膜的生长,为可能的受精卵着床做准备。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逐渐被结缔组织替代,形成白体。
2.囊肿形成原因:当黄体腔内有大量积液,使黄体直径超过3cm时,就形成了黄体囊肿。部分情况下,由于垂体促性腺激素平衡失调,LH分泌过多,导致黄体过度发育。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黄体内部出血,进而形成囊肿。
三、卵巢黄体囊肿的临床表现
1.大多数卵巢黄体囊肿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2.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压迫症状,如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如果囊肿发生破裂、扭转,会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这属于急腹症,需要立即就医。
四、卵巢黄体囊肿的诊断
1.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的主要方法。超声下,黄体囊肿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壁薄,边界清晰,有时可见周边环状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鉴别囊肿的性质,区分其与其他卵巢肿瘤。
2.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可触及增大的卵巢,有囊性肿物感。但妇科检查对较小的囊肿可能难以发现,且无法明确囊肿的具体性质。
3.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如检测血清CA125等肿瘤标志物。卵巢黄体囊肿患者的肿瘤标志物一般在正常范围内,若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进一步排查其他卵巢病变。
五、卵巢黄体囊肿的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大多数直径小于5cm、无症状的卵巢黄体囊肿,由于其多为生理性囊肿,可自行消失,一般建议观察,在下次月经干净后复查超声。多数囊肿在23个月经周期内会自行消退。
2.手术治疗:当囊肿直径大于5cm,或出现破裂、扭转等急腹症,或观察过程中囊肿持续存在并增大,怀疑有恶变可能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具体术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囊肿情况等综合决定。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多采取囊肿剥除术,保留卵巢组织;对于无生育要求、年龄较大的女性,可考虑患侧附件切除术。
六、卵巢黄体囊肿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若在备孕期间发现卵巢黄体囊肿,一般建议先观察,待囊肿消退后再备孕。因为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囊肿增大,增加破裂等风险。如果囊肿持续存在且较大,可能影响卵巢排卵功能,导致受孕困难。已怀孕的女性若发现黄体囊肿,需密切观察,因为孕期囊肿破裂可能引起流产、早产等严重后果。一旦出现腹痛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2.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卵巢黄体囊肿相对少见。若发现囊肿,需更加谨慎评估,因为可能影响生殖系统的进一步发育。治疗方式需充分考虑对未来生育功能的影响,多倾向于保守观察,除非出现急腹症等紧急情况。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一般不会出现黄体囊肿。若发现类似囊肿,应高度警惕卵巢肿瘤的可能,需进一步详细检查,如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盆腔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尽早手术,排除恶变可能。
七、预防措施
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减少因内分泌失调导致黄体囊肿的风险。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2.定期妇科检查:对于育龄期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包括妇科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卵巢囊肿等病变。对于有卵巢囊肿家族史的女性,检查频率可适当增加,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