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尿石症的原因有哪些
尿石症的成因多样,包括代谢异常(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代谢异常及低枸橼酸尿症等)、局部因素(泌尿系统梗阻、感染、异物)、药物相关因素(药物结晶及影响尿成分)、生活方式因素(不良饮食与缺乏活动)以及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地理环境、遗传)。特殊人群中,儿童尿石症多与代谢异常有关,需关注饮食并及时就医;孕妇因孕期生理变化结石发病率增加,要保证饮水、适当活动且谨慎用药;老年人常因基础疾病致尿路梗阻引发结石,需定期检查并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一、代谢异常
1.钙代谢异常: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可促使钙盐在尿路沉积形成结石。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导致骨钙溶解入血,引起血钙升高、尿钙增多,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另外,长期卧床、制动等,骨质脱钙,也可使血钙、尿钙升高。
2.草酸代谢异常: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因体内相关酶缺乏,导致草酸生成过多。肠道疾病如短肠综合征、小肠切除术后等,脂肪吸收不良,脂肪酸与钙结合,使草酸盐吸收增多,可引起高草酸尿,进而易形成草酸钙结石。
3.尿酸代谢异常:痛风患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尿酸排泄增加,在酸性尿中尿酸易析出结晶,形成尿酸结石。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疗后,细胞大量破坏,核酸分解增多,尿酸生成增加,也会增加结石风险。
4.胱氨酸代谢异常:胱氨酸尿症为一种遗传性疾病,因肾小管对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重吸收障碍,胱氨酸随尿排出增多,当超过其溶解度时,胱氨酸结晶析出形成结石。
5.其他:低枸橼酸尿症,枸橼酸可与钙结合,降低尿钙饱和度,抑制结石形成。当枸橼酸排出减少,尿钙饱和度升高,结石形成风险增加。
二、局部因素
1.泌尿系统梗阻: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可引起尿液排泄不畅,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局部沉积,进而形成结石。长期梗阻还会引发肾积水,肾内压力升高,影响肾实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抵抗力,易并发感染,进一步促进结石形成。
2.泌尿系统感染:某些细菌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磷酸盐、碳酸盐在碱性尿中溶解度降低,易沉淀形成结石,如磷酸镁铵结石。此外,感染产生的脓块、坏死组织等可作为结石核心,促使结石形成。
3.异物:长期留置导尿管、输尿管支架等,可使尿中晶体附着其上,逐渐形成结石。外伤后进入尿路的异物,如子弹、木屑等,也能诱发结石形成。
三、药物相关因素
1.药物结晶:氨苯蝶啶、磺胺类药物等,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尿液中溶解度较低,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如磺胺类药物在酸性尿中易形成乙酰磺胺结晶,沉积于尿路导致结石。
2.影响尿成分:糖皮质激素可促进钙排泄,长期使用可引起高钙尿症,增加结石风险。呋塞米等利尿剂,可使尿钙排出增加,长期应用也可能促使结石形成。
四、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长期高蛋白、高糖、高脂肪饮食,可使尿钙、草酸、尿酸排泄增加,枸橼酸排泄减少,增加结石形成风险。饮水过少,尿量减少,尿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易析出形成结石。而长期大量摄入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甜菜、坚果等,可导致高草酸尿,增加草酸钙结石发病几率。
2.活动:长期不活动,骨骼脱钙增加,尿钙排出增多,同时尿液在尿路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结石形成。
五、其他因素
1.年龄与性别:尿石症好发于2540岁男性,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尿路解剖结构、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儿童及老年人相对发病率较低,但儿童结石多与代谢异常相关,老年人则可能因前列腺增生等梗阻因素引发结石。
2.地理环境:炎热地区,人体出汗多,尿液浓缩,晶体物质易析出,结石发病率较高。水质中钙、镁离子含量高的地区,尿路结石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胱氨酸尿症、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等,与尿石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家族中有尿石症患者,其亲属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发生尿石症多与代谢异常相关,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日常饮食,避免过度摄入高蛋白、高糖食物,保证充足饮水。若孩子出现排尿异常、血尿、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因为儿童泌尿系统尚在发育阶段,结石对其肾脏等器官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2.孕妇: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输尿管扩张等因素,尿液引流不畅,结石发病率有所增加。孕妇应保证每日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活动。若出现腰腹部疼痛等疑似结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因为孕期用药需谨慎,某些治疗结石的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易导致尿路梗阻,引发结石。应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若患有尿石症,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等治疗方式可能对身体造成较大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