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完之后尿失禁是怎么回事
运动后尿失禁医学上称运动性尿失禁,常见原因包括盆底肌功能障碍(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膀胱过度活动(与年龄、病史相关)、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受性别、生活方式影响);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干预措施有非药物干预(盆底肌训练、膀胱训练、调整运动方式)和手术干预(非药物无效时考虑,有适应证和风险),综合评估后采取合适措施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运动后尿失禁的常见原因
运动后尿失禁,医学上称为运动性尿失禁,其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盆底肌功能障碍: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盆底肌支持结构退化,盆底肌力量减弱。例如,中老年女性由于盆底肌老化,在运动时腹压增加,盆底肌无法有效收缩来关闭尿道,从而引发尿失禁。年轻女性如果存在先天性盆底肌发育不良,或者多次妊娠、分娩等情况,也会使盆底肌受损,影响其在运动时对尿道的控制功能。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盆底肌力量相对较弱,在运动时更容易出现尿失禁。比如一些久坐办公的人群,盆底肌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运动时就难以适应腹压的变化。
膀胱过度活动: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膀胱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运动时可能出现膀胱过度活动导致尿失禁。而老年人膀胱逼尿肌功能减退等原因也可能引发膀胱过度活动相关的尿失禁。
病史因素: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脊髓损伤等,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控制,导致膀胱过度活动,运动时容易出现尿失禁。例如脊髓损伤患者,其膀胱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运动时腹压变化可能触发不自主的排尿。
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
性别因素:男性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导致运动后尿失禁,比如前列腺相关手术等损伤了尿道括约肌。女性如果存在尿道括约肌先天发育问题,或者因炎症等原因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运动时腹压增加,尿道括约肌无法有效关闭尿道,就会发生尿失禁。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因频繁的腹压变化导致尿道括约肌疲劳,影响其功能,运动后容易出现尿失禁。
二、运动后尿失禁的评估与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月经情况(女性)、妊娠分娩史、既往疾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运动习惯及运动类型等。例如,询问女性患者是否处于绝经后,妊娠分娩的次数、方式等;询问男性患者是否有前列腺相关手术史等。
体格检查:
进行盆腔检查(女性),评估盆底肌的力量、尿道及阴道的情况等;对男性进行生殖系统相关检查,了解尿道括约肌等结构情况。
尿流动力学检查:
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评估膀胱的压力、尿道压力等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膀胱过度活动、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等问题。例如,测定膀胱充盈和排尿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判断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状态。
三、运动后尿失禁的干预措施
非药物干预:
盆底肌训练: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均可进行,尤其是女性和中老年人群。对于年轻女性,通过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力量;中老年女性可改善因雌激素下降导致的盆底肌功能减退;男性也可以通过盆底肌训练增强尿道括约肌等相关肌肉的力量。
训练方法:常见的有凯格尔运动,即有意识地对盆底肌进行收缩和放松训练。具体方法为:每次收缩盆底肌35秒,然后放松35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可以在坐位、卧位等不同姿势下进行训练,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时间。
膀胱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存在膀胱过度活动的人群,包括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例如,儿童膀胱功能发育不全导致的运动后尿失禁,通过膀胱训练可以逐步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增强膀胱的储尿功能;成年患者也可以通过膀胱训练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的情况。
训练方法:制定排尿时间表,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比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同时配合意识控制排尿,在有尿意时尽量延迟排尿时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憋尿导致膀胱损伤。
运动方式调整:
适用人群:所有运动后尿失禁的患者。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运动类型和强度。例如,对于盆底肌力量较弱的人群,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跳跃、深蹲等容易增加腹压的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游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游泳时水的浮力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对盆底肌的压力,同时游泳过程中身体的运动也能起到一定的锻炼盆底肌的作用;散步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的整体耐力,且对盆底肌的压力相对较小。
手术干预(仅作说明,不涉及具体药物等服用指导):
对于一些严重的盆底肌功能障碍等导致的运动后尿失禁,在非药物干预无效的情况下,可能会考虑手术干预。例如,盆底重建手术等,但手术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是否采用。
总之,运动后尿失禁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问题,通过详细的评估明确原因后,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