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是什么
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有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和先天因素。喂养不当方面,婴幼儿期可能因母乳不足未及时添加代乳品、人工喂养调配不当、辅食添加不及时不合理等致营养摄入不足;儿童期则常因挑食偏食、家长过度限制进食、不健康饮食习惯导致营养不均衡。疾病因素中,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影响营养吸收,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使身体消耗过多能量致营养缺乏。先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因器官发育不成熟、宫内营养储备少,喂养困难易营养不良,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影响营养物质代谢利用,如苯丙酮尿症、糖原累积病等。针对不同原因,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发育,科学喂养早产儿等,积极治疗患病孩子并调整饮食,引导孩子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有遗传代谢病家族史的家庭要做好遗传咨询、产检及筛查。
一、喂养不当
1.婴幼儿期:这一时期孩子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的需求高。如果母乳不足又未及时添加合适的代乳品,如配方奶,就容易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例如在一些地区,部分妈妈因自身身体原因母乳分泌量少,却未意识到需及时补充配方奶,长期如此孩子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此外,人工喂养时,若调配不当,比如奶粉冲调过稀,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对蛋白质、能量等营养素的需求。像有些家长为节省奶粉,将奶粉冲得很淡,长期这样喂养会使孩子营养缺乏。辅食添加不及时、不合理也是重要因素。46个月起就应逐渐添加辅食,若添加过晚,孩子错过味觉、咀嚼功能发育关键期,且无法从辅食中获取足够营养。同时,辅食种类单一,比如只添加米糊,缺乏蔬菜、水果、肉类等,会导致孩子维生素、矿物质及优质蛋白质等摄入不足。
2.儿童期: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普遍存在。有些孩子不爱吃蔬菜,只喜欢吃肉类或甜食,这样会造成维生素、膳食纤维等摄入缺乏,而脂肪、糖分摄入过多,营养不均衡进而引发营养不良。部分家长过度限制孩子进食,认为孩子吃多会积食,控制孩子食量,导致孩子营养摄入不足。还有些家庭饮食习惯不健康,经常吃快餐、零食,这些食物往往营养成分单一,长期以此为主食,易导致营养不良。
二、疾病因素
1.消化系统疾病:婴幼儿和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影响营养吸收。如腹泻,无论是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都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急性腹泻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转为慢性腹泻,长期腹泻会使营养丢失过多,孩子出现营养不良。再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像唇腭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会影响孩子进食和消化,若未及时手术矫正,会严重影响营养摄入和吸收,导致营养不良。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因肠道对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即使摄入充足营养,也无法被有效吸收利用,进而引起营养不良。
2.慢性消耗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会使孩子身体消耗过多能量,若营养补充不足,就会出现营养不良。比如儿童结核病,结核菌在体内不断繁殖,消耗身体大量能量,同时孩子常伴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症状,导致营养摄入减少,从而引发营养不良。恶性肿瘤也会大量消耗机体营养,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抢夺正常细胞的营养物质,且肿瘤患者常因放化疗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进一步加重营养缺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机体供血不足,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营养,同时心脏负担重,能量消耗增加,若营养供应跟不上,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三、先天因素
1.早产、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因提前出生,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消化系统和吸吮、吞咽能力较差,对营养的消化吸收能力弱。且早产儿在宫内发育时间不足,体内储备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少,出生后若不能及时、合理补充营养,就容易发生营养不良。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可能因宫内营养供应不足,出生后又面临营养追赶困难,导致营养不良风险增加。例如一些双胎或多胎妊娠的宝宝,由于在宫内营养竞争,出生时体重往往较低,出生后喂养难度大,更易出现营养不良。
2.遗传代谢性疾病: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会影响孩子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利用。如苯丙酮尿症,患儿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无法正常代谢苯丙氨酸,若不及时采取特殊饮食治疗,过多的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会损伤神经系统,同时也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营养不良。还有糖原累积病,由于糖原合成或分解过程中的酶缺陷,糖原代谢异常,影响能量供应和营养物质代谢,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表现。
温馨提示:对于小儿营养不良,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生长发育情况。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喂养,根据孩子消化能力逐步增加奶量和营养补充剂。对于患有疾病的孩子,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关键,同时要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供给。若孩子有挑食、偏食习惯,家长要耐心引导,营造良好进餐环境,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对于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家族史的家庭,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孕期做好产检,孩子出生后尽早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